天天看点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同为分封,为啥却迎来了不同的结果?俗话说:“我之蜜糖,彼之砒霜”,看起来同样的制度,如果放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去执行,结果自然会有所区别。

古时候的行政管理制度,无论是分封、郡县,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级之分;没有君王不爱权,所有制度的出发点其实完全一样: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统治。具体怎么执行,一看客观条件,二看主观意愿。

“客观条件”很容易理解,一个帝王想要对自己的所有领地实行直接控制,起码得具备与之匹配的交通、信息传递条件,道路越发达、交通工具越便捷,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就越没有障碍,郡县制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就越具备可行性;反之,施行分封制,赋予各地区一定的自裁权,反而更具效率。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关于“主观意愿”,并不是指统治者的喜好、偏好,毕竟所有脑子正常的帝王,事业的追求都差不多——巩固权力、维护统治。所以咱们所说的意愿,主要指的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选择最合适的统治方式。其中,对前代经验教训的吸取尤其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数千年中,一直延续了后朝编修前朝历史的传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统治者吸取教训、惩前毖后。在郡县与分封制的问题上,这种教训的吸取尤为明显。

对于分封制,中国古代史家整体持有正面态度,“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对于这一制度的集大成者周王朝,人们更是赞不绝口:“泊乎周室,粲焉可观,封建亲贤,并为列国。当其兴也,周召赞其升平;及其衰也,桓文辅其危乱。故得卜世之祚克昌,卜年之基惟永”。(《晋书》)

这段话就不诸字解释了,它重点夸赞分封制对巩固王权的巨大作用:王朝上升时期,诸侯们起到了辅佐的作用(列举了周召公);衰败时,他们则挺身而出、匡扶国难(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扶持周王室的晋文公)。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但周王朝能成为分封制的创立者、集大成者,是由当时的独特条件决定的。

首先,商朝的灭亡教训告诉周人,只掌控中央、对周边放任自流的统治模式是有问题的,毕竟周人的崛起过程,就是典型的“地方包围中央”;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交通技术,注定了周王朝也无法对辽阔的疆域实现直接控制,于是他们便在不断的磨合中摸索出一种途径:派遣宗室、功臣到地方担任诸侯,周天子居中作为天下共主,形成一种“枝干与枝叶”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次,周朝的分封制为啥能持续数百年?还是生产力的问题。起初诸侯间的兼并区间,只局限在技术能触及的范围,大了的话就没法掌控,这样就会出现诸强并立、谁也无法拿对方怎么样的情况,而周天子的共主身份就显得极有价值,列强都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在政治层面占据主动。

这就是周王朝分封制显得极具生命力的原因: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是最合理、最广受认可的制度。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更广阔疆域实现直接控制逐渐成为了可能,诸侯间的博弈上升到大国间的兼并。这个时候,力量成了能够左右历史走向的唯一因素,周天子的“工具人”价值逐渐褪色,不得不沦为可有可无,分封制只好彻底崩溃。

秦朝灭六国的事实证明,那时的生产技术与制度体系,已经可以满足帝王日益的统治欲望;同时,前代的教训历历在目,也对他们的治国思维产生了直接影响。

因此,在以武力统一天下后,当丞相王绾等人以燕、齐、楚地偏远为由建议分封皇子巩固统治时,秦始皇表示深恶痛绝:“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果断实行了彻底的郡县制,为了实现兵力快速投送,他还开展了秦直道等浩大工程。

但是,当秦始皇死后,随着秦二世的胡作非为,秦朝廷中央很快失去了对远方国土的掌控。“枝叶微弱,宗祏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阙藩维之助。陈项一呼,海内沸腾,陨身于望夷,系颈于轵道。事不师古,二世而灭”,带头起事、并最终以主力推翻秦王朝的,正是当初王绾等人特别提醒的楚地。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因此,“秦朝不分封诸侯而亡”,就成了随后王朝的深刻教训。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郡国并行制,在东北、东、东南等远离关中的区域,大肆分封同姓子弟为藩王。

显然,这种措施,几乎完全吻合当初秦相王绾等人的主张:在燕、齐、楚等难以直接掌控的地区设立藩王;而铲除异姓王、用本宗取而代之,则是借鉴了当初周王朝的经验。

西汉初年,针对王朝的贫穷现状,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团结一致,共同推行黄老之术,以无为之术确保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客观而言,诸侯王对于传播、落实汉王朝的统治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那时的生产力恢复速度远远超过了先秦时期,随着秩序的恢复,人们对汉王朝的认可度水涨船高,大一统王朝逐渐深入人心。

如此一来,地方藩王在中央统治者的眼中地位不再那么重要;相反,地方相对独立的权力,在中央朝廷看来越来越像眼中钉,于是在文、景时期,削藩,逐渐成了中央统治阶层的共识。在汉景帝初期,晁错急切地推行了大力度的削藩,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但此时不同于春秋战国,中央、地方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西汉朝廷军政人才济济,七国之乱很快被荡平,实现了自我突破的西汉很快步入全面盛世。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后来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后,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朝廷形成威胁,但整个西汉期间,分封制仍旧存在。不同的是,那时的“诸侯”数量多、单个实力弱,即后世所言的“众建诸侯而寡力”。

这种模式在客观上帮助了刘氏王朝。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已经沦为小地主的汉王朝“藩王”们——刘縯、刘秀乘势而起,打起了恢复汉室旗号,最终成功再造大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分封制确实证明了其积极作用。

也许是受这一经验的影响,到了东汉,对宗室的分封基本上延续了西汉中后期的做法。但随着异姓世家官僚集团的崛起、地方刺史州牧权力的扩大,宗室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边缘化。到了东汉末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命令地方自行募兵镇压,依托世家大族的州牧、刺史、太守等官员趁机坐大,虽然也有一部分宗室成员(刘焉、刘表、刘虞)逐渐掌握地方权力,但力量的天平已经越来越偏离刘氏皇室。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因此,到了三国时期,由于失去了绝对力量的庇护,光复汉室逐渐成了纯粹的口号而已。曹魏占据中原后,大致继承东汉的制度,采取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也许是当初与曹植争储造成的糟糕体验,曹丕对曹氏宗室采取了苛刻的禁锢制度,名为安排到封地,实际上却形同监禁,他的儿子曹睿延续了这一做法。

戏剧的是,后来,曹魏正是因诸侯王缺少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司马氏擅权的局面,后世史学家批评曹魏:“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

这对于西晋开国者司马炎而言无疑是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因此,西晋立国后便分封诸王;而且,西晋分封制还与曹魏时期的都督制度进行结合,造成了一些藩王身兼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之职,掌握了地方的军事大权。

周朝、西汉、西晋同样分封,为啥结局截然不同?皮毛相似内核不同

但是,这种吸取前代教训的变革,却恰恰成了西晋的催命符。与当初的西汉相比,西晋存在一个大问题:虽然同为郡国并行,但中央朝廷不够强力,难以对地方藩王形成实力压制,已经沦为了封国强于中央的尴尬局面。

最终,西晋的分封制与都督制度相结合,迅速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西晋政治陷入混乱,实力强劲却野心勃勃的藩王们利欲熏心之下,发动了争夺中央政权的持续动乱,前后共经过十六年。它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西晋王朝的统治迅速走向了崩溃。

但这并不能代表分封制一无是处。假如当初的司马炎如果遵循“众建诸侯而寡力”的原则,并留下一个英明神武的接班人,西晋王朝的命运也许完全不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