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战乱不断,这就有很多的战役和将领都会被人记住,但是被记住的方式却不一样,有一些将领们带领军队以少胜多被传为佳话,但是也有一些人纸上谈兵被打得大败而归,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长平之战中的赵括。长平之战中,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长平之战,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赵括这个人很有名,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由他演化而来的,赵括作为赵国大将被人骂了数千年,大家都认为赵国是因为他才一蹶不振,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却有可能正好相反。

一、赵军作战方式的不正确

当时秦国大举兵力进攻赵国,赵国排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前去应敌,但是秦国的大将是白起,廉颇在和秦军对战时连输好几场,于是廉颇就退守不出,但是赵国疆域是以平坦开阔为名的,所以赵军最擅长的进攻方式就是进攻和突击,并且赵军中较为厉害的军队是骑兵,防守是赵国最不擅长的方面,廉颇这样一做不能将赵国的军队实力完全发挥出来。

长平之战,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而秦军则是以防守和稳健闻名,秦军在看到赵军退守之后就步步为营,将壕沟和阵营都布置好,逐渐扩大自己的优势。并且秦国国力强盛,后继的补给也非常充足,长平之战一共打了十四个月,所以赵国的补给逐渐跟不上了,赵军的劣势越来越大。

二、赵括的错误

由于秦军的坚持对战,赵军的意志力和补给都已经消耗殆尽,即使不进攻赵军也会溃散。原来很好的作战机会被白白浪费掉,而当时的赵国无可奈何只能换下廉颇,想用善于进攻的赵括来找到一线生机,虽然赵括上任后,新军和将领需要磨合的时间,但是当时的赵国国力已经没有时间让他磨合了,所以就只能赶鸭子上架,把死马当活马医了。

长平之战,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赵括上任后就继承国家的意识,开始选择主动进攻,秦军一看换了一个小将上来,自然也会信心大增,拼尽全力抵抗。赵括这一举可以说是亡羊补牢,但是这也是非常悲壮的亡羊补牢。虽然赵括敢于主动出击,但是他心里也知道这一仗输多赢少,只能拼命将秦国的兵力消耗,给赵国留下一些机会。

长平之战,廉颇退守不出,为何赵括明知会输还要应战?

面对四大战将的白起,赵括也并没有选择退缩,在当时艰巨的情况下,他敢于站出来和秦军作战,无论如何都是一条汉子。

最后秦军将赵军打败,但是秦军也损失惨重,白起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虽然赵括输了,但是赵括将秦军的兵力消耗量了很多,秦军最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恢复回来。虽然赵括输了,但是我们不能用成败论来定英雄,赵括在面对强敌时,挺身而出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