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政治斗争司空见惯,尤其那些身处权力核心的权贵,无人能独善其身。人们常见到的戏码是,历史上某个权势人物一朝失势,便酝酿政变或叛乱夺回权力,然后或兵败身死,或功成上位。而今天要说的主角有点特别。他出身寒门,凭借出众的能力一点点进入封建王朝权力的核心圈子,在政治博弈中遭到小人暗算,被流放边疆,又被罢免官职,他却从未因而愤愤不平,只坦然接受,最终在多次政治斗争中安然无恙。这个人就是西晋名臣张华。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汉末乱世以来,朝纲崩坏,军阀混战,当权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仰仗家族势力和人脉起家。到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兴起,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更加强盛。当时朝廷任用官员,往往都是优先任用朝中权贵的亲族。而张华出身寒门,其父亲虽曾做官却早逝,张华幼年曾帮人放羊为生。即便如此,张华没有自暴自弃,他博览群书,深入研究玄学思想,很早就建立了稳固的价值观。张华也很有才华,曾写出流传后世的《鹪鹩赋》,名震一时。是金子总会发光,张华在二十五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备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朝议表奏,多见施用”,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后来司马昭病逝,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晋武帝也很赏识张华的才能,加上张华是司马氏提拔起来的嫡系,所以司马炎很信任张华。张华也因而屡次得到升迁。很快,张华在皇帝身边,位居要冲,具有了相当大的实权。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张华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勇于赴义,笃于周急,造次必以礼度。他的这些特质与司马炎身边的一些奸臣很不相容。司马炎继位十年后,晋朝国力强盛,羊祜、杜预等主张立即伐吴。而贾充、荀勖等极力阻拦。张华在司马炎身边极力促成伐吴战事。因而遭到贾充等人诬陷。贾充甚至曾上表司马炎将张华腰斩。不过此时,张华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还是安全的,因为此时的晋武帝尚且信任、赏识张华。不过不久之后的一件事使张华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平吴之后。张华名重一时,众所推服。对司马炎而言,他的主要威胁从外部吴国,转为弟弟齐王司马攸。原来司马昭原本打算立司马攸为嗣,结果被司马炎抢去,而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所以咸宁年间开始,围绕齐王司马攸之国、伐吴以及太子(即惠帝)废立的问题,朝廷也就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势力。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等人为一方,他们为人鄙薄,好观察上旨,承颜悦色,专以曲意逢迎为事;他们主张剥夺齐王攸实权;反对出师伐吴;反对废黜“不堪政事”得痴呆太子。侍中任恺、中书令和峤、庾纯、向秀等人为另一方。他们以名士自居,刚直守正,素轻视贾充等人的为人;他们反对齐王攸之国;主张废昏立贤,更择太子。两派矛盾逐渐激化,由政争发展到人身攻击,互相倾轧,闹得不可开交。张华与任恺、和峤等人关系虽很好,政见基本一致,但他却避免卷入两派的人事争端中。可是,他在伐吴问题上与贾充等人形成的尖锐对立。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有一次,晋武帝问张华谁可成为辅政大臣的合适人选,张华回答说:“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宜留以为社稷之镇。”而武帝一直猜忌齐王攸,不想让他权势过重。张华的意见当然不合圣意,所以公元282春正月,张华出任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等同于被发配边疆。

张华到了边疆,指挥将领打了多场胜仗,教训了侵略边疆的鲜卑人。后来又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使二十多个小国家来归附。张华的成就得到朝野人士的赞赏。很多大臣建议把张华调回中央。这时又有小人暗示司马炎:“张华在外积攒实力,恐怕要效仿钟会作乱。”司马炎于是招张华回朝,并剥夺实权、官职,只“以列侯朝见”。

他出身寒门,攀至帝国权力核心,几番大起大落却能宠辱不惊

至此,张欢从帝国权力的中心,短短几年间被剥夺官职,地位可谓一落千丈。尽管如此,他不为自己伸冤,也不以牙还牙,更不与小人争长短,只是坦然接受一切。纵览历史,能像张华一样宠辱不惊的权臣确是少数,这大概与他早年接触过“顺乎自然”的玄学思想有很大关系,也为他日后复出留出余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