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女人不论什么年纪,都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庭,身边有个贴心的人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彼此作伴,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最近一档老年相亲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看完节目后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过了70岁的女人还想找男人?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人,到底是什么心理?听完这三个70岁的女人说的大实话,你就明白了。

朱阿姨自从丈夫去世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在家感到十分孤独,感觉生活度日如年一般难熬。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她看着邻居秦大妈的生活就很幸福,羡慕秦大妈在自己丈夫去世以后找了一个后老伴儿,现在两个人每天有说有笑的生活十分幸福。

韩阿姨的丈夫在前几年得了癌症去世了。自己现在搬到儿子家跟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太相同,经常有些小矛盾产生,现在儿子在家住着,心里也不安顿。现在想找个老伴,有个依靠,搬出儿子家,别给孩子再添负担了。

张大妈家住农村,丈夫前几年生病去世了。现在生活没什么问题,儿女也都很孝顺自己,每个月都给自己打生活费。但是自己年纪大了,也没什么花钱的用处。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儿女在外生活也不能经常来看自己,现在自己就希望能找个老伴儿说说话,俩人在一起也有点事做能打发时间。

这三位70岁的女性他们对于另一半的诉求非常合理,老人们的情感需求也引起了人们的舆论,以及反映出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老年人也有同样的需求

日本的一位小说家渡边淳在自己的小说中描述了三位女性的需求,由此延伸到对社会现象的探索。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在小说里讲述了在养老院的老年爱情故事,通过小说向人们反应出老年人同样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

老年人和年轻人都一样,他们在情感方面同样有着正常的生理需求。他们也需要倾听和陪伴。在公寓式的养老院里,老人们能够获得情感方面需求的满足。

老年群体也有着鲜明的特点,比如老年女性喜欢跳舞、唱歌等群体性活动,而老年男性则喜欢下棋、遛弯等独处的习惯。

相比于老年男性,老年女性思维更活跃,思想也比较开放。老年女性生活方面更加独立,能够兼顾家庭和子女,老年男性生活上更加依赖另一半的照顾。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在生活中现象中,当一对老年夫妇,如果妻子先离世,丈夫则很久不能适应过来,甚至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而丈夫现在去世,妻子可以很快找到下一任老伴。

这也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年轻夫妻中妻子都会听从丈夫的话,而到了老年,丈夫开始更加依赖妻子。

幸福论

渡边淳的小说也从侧面论证了心理学中的幸福论,即人们幸福感是通过建立人生目标和亲密关系中获得的。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在丈夫在老年失去了人生目标以后,将会依赖妻子的亲密关系,如果失去了妻子就失去了幸福感的来源。

由此可以得出,上面三位70岁的女性她们的情感需求是合理又正常的。

如果这些女性能够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她们生命中亲密关系的占比会降低,将不会依赖亲密感获取幸福的感受。

但是70岁以后的女性很少有事业目标,所以亲密关系成为她们的最大诉求。

要想摆脱这种困扰,不仅靠老年人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环境。许多老年人经常抱着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学不了东西的思维生活。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这样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老年人同样需要继续学习,这里的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

不能否定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老年人和年轻群体一样可以追求情感需求的满足,也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个现象,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思想去定义老年人的生活。

亲密关系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紧密连接彼此的纽带。老年人可以活得更加自我,追求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

我们不能否定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也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包容,理解老年人。

那些过了70岁还想找男人的女性,到底是什么心理?答案很明显

70岁以后的老年人,他们已经对物质没有过高的需求,他们的子女已经成人,不用自己照顾。

老年人也可以像年轻人一样拥有活力,也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相信人们可以对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