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保证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10年以上?

12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载人航天领域党员代表围绕“飞天逐梦写忠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如何保证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10年以上?

孙军1970年出生,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室正高级工程师,是空间站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飞行控制组组长。投身航天事业26年来,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长发展,全程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历次飞行任务,从科研攻关到方案设计、从软件研发到指挥决策,深度掌握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领域的各项技术。

孙军表示,空间站要长期在轨运行10年以上,这对我们中心来说确实是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任务密度高。我们现在已经在轨正常控制空间站的运行,三名航天员在天上正常飞行,同时在这期间,今后每年要进行四到五次天地往返运输任务,就是发射载人飞船进行乘组轮换,发射货运飞船进行物资补给,所以一些重大任务的环节,包括发射、交会对接、撤离返回、绕飞等这种重大控制非常密集。这对我们任务的组织上来说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运行时间长。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要开展大规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同时各项工作也非常繁重,地面需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和控制,特别是要监视一些重大的状态,要监视整个飞行的安全,要保证空间站的平稳运行,所以我们确实要24小时值班。同时,长时间的运行对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跟家里的冰箱一样,用的时间长了,肯定需要维护,我们的飞行系统也是一样的。所以,这对我们的应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开展的科学试验非常多。那么多的空间科学的试验,达到了几十吨、上百吨的载荷,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实施起来复杂性就更强了。除了进行科学试验,我们还要进行空间物资的补给、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在轨的维护维修、机械臂的遥操作等这些复杂的、更加专业化的工作。所以,这个对我们整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以及专业的支持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临这些挑战,我们提前谋划,做了一些超前准备,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任务的组织模式。针对长期在轨运行和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周期性访问的特点,我们设计了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新型飞控组织模式,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构建了高效的运行控制体系,把我们中科院、包括航天器中心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提高系统间的配合效率和专业化的支持水平。我们中心内部也成立了多个型号团队并行开展工作,确保复杂的飞行任务有序执行。

二是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我们建设了高自主、高可靠、易扩展的飞行控制平台系统。针对长周期值班的监控要求,采用自动化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监控能力。

三是建立了很多标准化流程。针对货运飞船、载人飞船这样系列化、型谱化的任务,我们固化飞行准备流程,并将之标准化,针对一些应急需求,我们也提出了应急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刘苏雅

编辑 曾佳佳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