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保證中國空間站在軌運作10年以上?

12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載人航天領域黨員代表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如何保證中國空間站在軌運作10年以上?

孫軍1970年出生,199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一室正進階工程師,是空間站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設計師、飛行控制組組長。投身航天事業26年來,伴随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成長發展,全程參與了從神舟一号到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曆次飛行任務,從科研攻關到方案設計、從軟體研發到指揮決策,深度掌握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領域的各項技術。

孫軍表示,空間站要長期在軌運作10年以上,這對我們中心來說确實是面臨着很多新的挑戰和新的困難。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任務密度高。我們現在已經在軌正常控制空間站的運作,三名航天員在天上正常飛行,同時在這期間,今後每年要進行四到五次天地往返運輸任務,就是發射載人飛船進行乘組輪換,發射貨運飛船進行物資補給,是以一些重大任務的環節,包括發射、交會對接、撤離傳回、繞飛等這種重大控制非常密集。這對我們任務的組織上來說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第二,運作時間長。空間站長期載人飛行,要開展大規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同時各項工作也非常繁重,地面需要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和控制,特别是要監視一些重大的狀态,要監視整個飛行的安全,要保證空間站的平穩運作,是以我們确實要24小時值班。同時,長時間的運作對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就跟家裡的冰箱一樣,用的時間長了,肯定需要維護,我們的飛行系統也是一樣的。是以,這對我們的應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開展的科學試驗非常多。那麼多的空間科學的試驗,達到了幾十噸、上百噸的載荷,對于我們來說,真正實施起來複雜性就更強了。除了進行科學試驗,我們還要進行空間物資的補給、航天員的出艙活動、在軌的維護維修、機械臂的遙操作等這些複雜的、更加專業化的工作。是以,這個對我們整個系統之間的配合和協調以及專業的支援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臨這些挑戰,我們提前謀劃,做了一些超前準備,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優化任務的組織模式。針對長期在軌運作和貨運飛船、載人飛船周期性通路的特點,我們設計了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的新型飛控組織模式,采用資訊化、網絡化手段,建構了高效的運作控制體系,把我們中科院、包括航天器中心聯系在一起,能夠有效提高系統間的配合效率和專業化的支援水準。我們中心内部也成立了多個型号團隊并行開展工作,確定複雜的飛行任務有序執行。

二是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我們建設了高自主、高可靠、易擴充的飛行控制平台系統。針對長周期值班的監控要求,采用自動化監控和故障診斷技術,提高智能化水準,實作高效監控能力。

三是建立了很多标準化流程。針對貨運飛船、載人飛船這樣系列化、型譜化的任務,我們固化飛行準備流程,并将之标準化,針對一些應急需求,我們也提出了應急流程,能夠有效提高應急響應能力。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李如意 劉蘇雅

編輯 曾佳佳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