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庆奉节:“诗”城的双重烟火

【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

三峡夔门的江水涌动,两岸的山峰在云雾中相望。一面傍山,三面环水,白帝城在雨水与江水蒸腾的气雾下又多了几重蓬勃而发的气势。日前,记者跟随“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重庆奉节,感受来自“诗”城的双重烟火 。

“诗”城中的历史烟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跟随采访团进入白帝城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入口处雕刻着的《早发白帝城》与《竹枝词》。千百年来,在历史的画卷上,白帝城可谓浓墨重彩,从盛唐时期诗仙豪迈不羁的笔触到巴蜀三国中家国情怀的忧思,这片在江水与青山环绕下的城市用诗词作为载体留下了厚重的历史。

重庆奉节:“诗”城的双重烟火

三峡夔门 朱艳艳摄

“在以前,这里就是军事要塞,地势比较险恶。”景区的解说员刘光玉介绍道,“据统计,在此发生的战役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有三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引得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诗词。”

重庆奉节:“诗”城的双重烟火

白帝庙 朱艳艳摄

在白帝庙内,还有武侯祠、明良殿、观星亭等明清建筑。“这个明良殿里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白帝城景区的导游介绍道,“我们白帝庙里的武侯祠是国内最小的一个武侯祠,里面是诸葛亮祖孙三代像。”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东周时期巴蜀柳叶铜剑、汉晋时期的瞿塘峡悬棺遗物和隋唐以来书画碑刻、陶器和青铜摇钱树等,其中“三王碑”镌凤凰、牡丹、梧桐,精美华丽,堪称瑰宝。

“诗”城中的万家烟火

历史的烟火像是原野上一闪而过的星星之火,浮光掠影间便将奉节这座城市染上了诗情。如今,除了历史上战乱纷飞的烟火,白帝城景区还将各类诗词分为了三部分。“我们主要将诗词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诗与景”、“诗与史”和“诗与情”。白帝城博物馆馆长雷庭军介绍道,“分别对应着的位置是在风雨廊桥上,白帝庙内以及景区随处的风景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圣”杜甫的一首《登高》描述了瞿塘峡口秋季景色,被称为了“七律之冠”。穿越千年,如今的整个奉节到处都有文人才子写下的诗句。“景区的诗太多了,描写奉节的诗词就超过了一万首!”刘光玉说道,“除了景区,你可以去街上看一看,到处都有诗。”

“如果一位诗人来到奉节写不出诗,那就不配称为诗人。”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赵贵林笑着说道。在他一手创办的奉节诗城博物馆中,装进了整个奉节的前世今生,除了从古至今各类的诗词歌赋,还有三峡原始人的石器、汉代瓦当、明清石雕,老县城的窗棂等。在奉节这座诗城中,有历史的凝重,也不乏融进血脉里的万家烟火气息。

重庆奉节:“诗”城的双重烟火

羽声社区一角 朱艳艳摄

在奉节的羽声社区的竹枝广场上,这一股来自现代诗城的气息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竹枝广场取名源自‘竹枝词’。众所周知,竹枝词发源在夔州,传播于天下,精髓在奉节。”羽声社区党务干事刘鑫介绍道。竹枝广场以“竹枝”为主题,从入口沿顺时针方向作了4个布局,分别为“学”“研”“声”“演”,以供社区居民更好学习诗词。“我们打造竹枝广场,就是想传承好这种根植在奉节人民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生活中‘活化’起来,在群众中‘传播’开来。”羽声社区党委书记王琴说道。(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宏,朱艳艳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