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奉節:“詩”城的雙重煙火

【2021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

三峽夔門的江水湧動,兩岸的山峰在雲霧中相望。一面傍山,三面環水,白帝城在雨水與江水蒸騰的氣霧下又多了幾重蓬勃而發的氣勢。日前,記者跟随“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重慶奉節,感受來自“詩”城的雙重煙火 。

“詩”城中的曆史煙火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跟随采訪團進入白帝城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入口處雕刻着的《早發白帝城》與《竹枝詞》。千百年來,在曆史的畫卷上,白帝城可謂濃墨重彩,從盛唐時期詩仙豪邁不羁的筆觸到巴蜀三國中家國情懷的憂思,這片在江水與青山環繞下的城市用詩詞作為載體留下了厚重的曆史。

重慶奉節:“詩”城的雙重煙火

三峽夔門 朱豔豔攝

“在以前,這裡就是軍事要塞,地勢比較險惡。”景區的解說員劉光玉介紹道,“據統計,在此發生的戰役不計其數,最著名的有三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也引得衆多文人墨客留下詩詞。”

重慶奉節:“詩”城的雙重煙火

白帝廟 朱豔豔攝

在白帝廟内,還有武侯祠、明良殿、觀星亭等明清建築。“這個明良殿裡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塑像。”白帝城景區的導遊介紹道,“我們白帝廟裡的武侯祠是國内最小的一個武侯祠,裡面是諸葛亮祖孫三代像。”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東周時期巴蜀柳葉銅劍、漢晉時期的瞿塘峽懸棺遺物和隋唐以來書畫碑刻、陶器和青銅搖錢樹等,其中“三王碑”镌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

“詩”城中的萬家煙火

曆史的煙火像是原野上一閃而過的星星之火,浮光掠影間便将奉節這座城市染上了詩情。如今,除了曆史上戰亂紛飛的煙火,白帝城景區還将各類詩詞分為了三部分。“我們主要将詩詞分為三部分,分别為“詩與景”、“詩與史”和“詩與情”。白帝城博物館館長雷庭軍介紹道,“分别對應着的位置是在風雨廊橋上,白帝廟内以及景區随處的風景中。”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聖”杜甫的一首《登高》描述了瞿塘峽口秋季景色,被稱為了“七律之冠”。穿越千年,如今的整個奉節到處都有文人才子寫下的詩句。“景區的詩太多了,描寫奉節的詩詞就超過了一萬首!”劉光玉說道,“除了景區,你可以去街上看一看,到處都有詩。”

“如果一位詩人來到奉節寫不出詩,那就不配稱為詩人。”奉節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笑着說道。在他一手創辦的奉節詩城博物館中,裝進了整個奉節的前世今生,除了從古至今各類的詩詞歌賦,還有三峽原始人的石器、漢代瓦當、明清石雕,老縣城的窗棂等。在奉節這座詩城中,有曆史的凝重,也不乏融進血脈裡的萬家煙火氣息。

重慶奉節:“詩”城的雙重煙火

羽聲社群一角 朱豔豔攝

在奉節的羽聲社群的竹枝廣場上,這一股來自現代詩城的氣息被展現得淋漓盡緻。“竹枝廣場取名源自‘竹枝詞’。衆所周知,竹枝詞發源在夔州,傳播于天下,精髓在奉節。”羽聲社群黨務幹事劉鑫介紹道。竹枝廣場以“竹枝”為主題,從入口沿順時針方向作了4個布局,分别為“學”“研”“聲”“演”,以供社群居民更好學習詩詞。“我們打造竹枝廣場,就是想傳承好這種根植在奉節人民血脈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在生活中‘活化’起來,在群衆中‘傳播’開來。”羽聲社群黨委書記王琴說道。(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宏,朱豔豔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