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对傈僳族充满好奇,那么这本书一定要读
本文共计2669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图为:傈僳族千脚落地茅草房
你听说过一个会“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吗?
没错,这个民族就是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傈僳族。
相传,古代有一个汉族英雄,
率兵马驻扎云南边陲,
带领傈僳青年练武,
使边境民富兵强,赶走入侵敌人。
后因皇帝听信馋言,此英雄被毒害。
傈僳族人民为纪念这位英雄,
将他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
并用“上刀山、下火海 ”等象征仪式,
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上刀山、下火海”,
是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表现,
也是傈僳族人民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光芒。
上刀山
下火海
除了“刀杆节”,
傈僳族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
傈僳族依山傍水,
在大江大河之间繁衍生息,
他们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傈僳族的
自然性、古朴性和原始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021年11月,
一本全面介绍傈僳族的图书
——《峡谷骄子的战歌》
由我社出版。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傈僳族的风俗与文化,
也记录了傈僳族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程。
如果你对傈僳族充满好奇,
那么这本书一定要读。
01
闪亮显眼的“俄勒”
爱美人人有之,服饰最能体现人心中的美,是男女爱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俄勒”是傈僳族妇女服饰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识,也是妇女服饰中一个最闪亮、最显眼的标志。
傈僳族少女
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妇女喜欢用缀有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帽子——“俄勒”。当傈僳女人戴上“俄勒”时,其头顶上的海贝如同石月亮高悬在上,料珠、铜珠宛如众星捧月,金光闪闪,活似苍穹浓缩在人间,如仙女下凡,美丽无比。
“俄勒”制作是手巧心灵的比拼,精选十几个直径约两厘米的白色海贝片,钻出小孔,用线穿成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的贝片下面系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铜珠横穿成串,构成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半月形珠帽,罩住头颅和两侧耳鬓。
傈僳族服饰
妇女服饰一般以黑白两色为基调,普遍穿右衽领褂,穿长裙或裤子。上衣一般有装东西的口袋,裙子下部用彩色线条或图案装饰一圈,托至后踝,裙褶很多,俗称“百褶裙”。百褶裙分两种,长裙拖到脚面,短裙及膝。
已婚妇女通常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喜欢在胸前佩戴几串玛瑙、海贝项珠。有些贵重的胸饰价值1~2 头黄牛。
泸水傈僳族妇女一般不穿长裙,用青布包头,上身着短衫,长到腰间,对襟,四口平领,不用纽扣。下身穿裤子,裤子外面系围腰,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
02
“树最大的是杉树,人最大的是舅舅”
傈僳族进入怒江流域后,以氏族形式定居,有的因氏族不断迁徙、分支和分散居住,氏族除保留象征性的共同名称和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逐渐淡漠。有的氏族组织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村寨,从血缘过渡到地缘,主要是实行族外婚,村寨由不同氏族的人共同居住,这种姻亲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些家族仍具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二重关系。家庭中的财产属于私有,墓地、森林、荒地等属于家族公有。村寨有头人,家族头人由辈分高、能说会道、较为富裕的男人担任。头人大都从有威信、办事公道的人中产生,也有选举产生的,不进行世袭制。头人的主要职责是:对内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公断事务、领导生产、充当婚姻证人、代征贡品,以及对外交涉和主持调解械斗等。
傈僳族家庭基本上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儿女结婚后另建新房分居。“树最大的是杉树,人最大的是舅舅”,在傈僳族地区,姑表舅婚比较流行。
03
“千脚落地房”
傈僳族住房大都以干栏式“千脚落地房”为主,也有少量的木楞房和土墙房。
傈僳族千脚落地茅草房
聪明智慧的傈僳族人选择没有山石洪水隐患的半山台地作为氏族繁衍生息的家园。村中有人建新房,房主先把木桩、木板、竹篾等建材准备充分,选好吉日,备好酒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帮忙。在陡峭的岭岗上采用打桩固定法:先在地上打入数十棵长木桩作为基础,然后在长木桩之间竖插数十棵短木头,用竹篾把长短木桩捆扎固定,作为房子的支柱。在水平面上搭上横木,铺上木板,用竹篾笆隔出左、中、右三间,左右两间较小,用来堆放杂物,中间房屋最宽敞,正中间设一火塘。屋顶用茅草或者冷杉木板铺盖,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四周用木板或多层竹篾笆围住,上层存放粮食,门前设有走廊和木梯。
由于这种小楼是以几十上百棵木桩作为基脚,俗称为“千脚落地房”,简称“千脚楼”。
兰坪傈僳族木楞房
木楞房分为两种,简易木楞房在圆木两头用斧头砍成隼口,圆木垒集成墙,屋顶成人字形,用木板或茅草铺盖。精制木楞房,先将伐倒的圆木削成七角形,盖房时先将七角木料中一角砍成水槽形,卡住下一根木料一角,垒成隼口对隼口的严严实实的四面墙,成为风吹不进,蚊虫拦在门外的冬暖夏凉的宜居房。
04
氏族图腾传说
傈僳族喜欢讲述氏族图腾和氏族、部落祖先的神奇故事,几乎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传说。
这些氏族图腾传说,反映了人类社会初期生活的影子,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为研究傈僳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
祖先崇拜是万物有灵的产物,是人们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满堂、粮丰畜旺而传承下来的习俗。每逢节假日,傈僳族人烧香敬祖,祈求保佑。可是在社会实践中,这个祖先是谁,谁也说不出名和姓。在说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的情况下,人们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常打交道的动植物身上,将它们拟人化,并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赋予它们神奇的智慧和力量,并创作了富有幻想色彩的氏族图腾传说故事,用来回答什么是始祖、始祖是从哪儿来的问题。
更为精妙的是,傈僳族认为,这些始祖,哪怕你得罪了它,只要磕头求饶,它就会原谅,活像现实生活中父与子的关系。而在选择氏族图腾的时候,因各氏族心理的差异,有的喜欢虎、蛇、熊一类动物,以显示自己氏族的勇敢;有的喜欢羊、蜂、鸟、鱼等,以显示自己氏族的善良、团结、可亲;有的喜欢荞、竹、菜等,以显示自己氏族五谷丰登、兴旺发达等。可以说,氏族图腾崇拜已发展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宗教,它与后来产生的人为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傈僳族氏族图腾传说故事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能完整地保留至今,除他们有浓厚的祖先崇拜传统外,更说明傈僳族是一个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可亲可敬的民族。
05
“盐,可以一天不吃;歌,不能一天不唱。”
傈僳族民间歌舞经过几十代人千锤百炼,植根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之中,富有鲜明的本民族特点。有人评价说,傈僳族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在傈僳族居住地区,每个石头都有它的故事,每片树叶都有它的歌。真的如此,傈僳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歌善舞,能吹能弹。每逢节日集会,欢庆丰收,婚丧嫁娶,串亲访友,都要尽情地歌舞,尽情地吹弹。因此,傈僳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弹唱箕本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他们说:“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可见“歌”与傈僳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不可分割,他们把“歌”摆到和“盐”同等重要的地位。
傈僳族民歌,无论是长歌大调,或是短歌小调、儿歌童谣,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歌乐。据民间传说,傈僳族民间歌乐原有七十二种,俗称“七十二调”,传到至今已不多了。按今天普遍流行的歌乐体裁和内容,大体可分为莫广、悠叶、摆时、礼仪等类别。
傈僳族民歌还有“切哦”“礼仪歌”等。“切哦”广泛流行于怒江州福贡、泸水、兰坪等县。“礼仪歌”大致可分为祭祀歌、仪式歌、礼俗歌等类别。
天籁之声震峡谷
好书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