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2月18日,经过密谋策划后,汪精卫率其党羽周佛海等人潜离重庆,29日在越南河内发表“艳电”,为日本侵略中国辩解,劝说国民政府与日本进行所谓的“和平”谈判,标志着他公开投敌当了大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正式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充当日本侵略的爪牙和帮凶。
不甘心给蒋介石当二把手
汪精卫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迫使汪精卫出国,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又提出“整理党务案”,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地位在汪精卫之上。
此后,虽然汪精卫大搞政治手腕,也曾经逼迫蒋介石下野,但绝大部分时间都屈居蒋介石之下,很多时候还没有实权。汪精卫对于蒋介石大权独揽极为不满,更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但又斗不过老蒋,只能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以便坐上傀儡政权的第一把交椅。
害怕与共产党合作
大革命时期,汪精卫长期追随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还在进步势力的支持下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与蒋介石建立的南京政权分庭抗礼。
但汪精卫最终也背信弃义,走上了反共反人民之路,并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并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对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汪精卫主张对日本侵略者妥协,竭力反对联共抗日方针,选择了投靠日寇的道路。
昔日留学的亲日思想
汪精卫1904年留学日本,了解到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产生了亲日思想。回国后,多次与日本人交往,亲日思想进一步发展,认为只有效法日本,才能使国家兴盛。当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后,他到处宣扬“战必败”的民族失败主义情绪。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大肆散布“再战必亡”的亡国谬论和中日是“兄弟之邦”的“亲善论”,主张与日本和谈“救国”,并与日本侵略者互通信函,互派信使,进行了一系列妥协投降活动,直至最后认贼作父。
日本方面不遗余力的诱降
除了汪精卫媚日情绪和贪恋权位、有奶便是娘的内因外,日本诱降政策这一外因也起了作用。尤其是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寇由于战线太长,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抗日根据地又威胁其后方,因而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汪精卫等人则加紧了政治诱降。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连续发表对华声明:“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