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旧上海的斧头帮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谁?深析旧上海帮派历史

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斧头帮,并不是影视杜撰,而且民国不仅有斧头帮还有镰刀帮,当时的无锡还有杀猪帮,上海当地还有车夫会,而在这些众多帮派中,势力最大的应该是青帮,但青帮的职能与侧重点不同于斧头帮,因而只要提及旧上海滩,人们还是会对斧头帮望而生畏。

旧上海的斧头帮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谁?深析旧上海帮派历史

素有“民国第一杀手”之称的斧头帮帮主王亚樵,他的成功崛起并不是纯粹的偶然,他的辉煌战绩真不是盖的。

王亚樵,起初在上海安身立命,但乱世之中英雄倍出,都想干一番事业,并且狼这种动物永远都耐不住寂寞。

他就是那乱世中的一只头狼。他老家是安徽的,为在混杂的上海摊安身,召集一帮在上海的安徽同乡组织起“同乡会”,为求自保,众人打造了百把利斧作为防身武器,从此斧头帮声名鹊起。

但他所创立的斧头帮不单单是普通的小混混儿帮派,他的帮派是有远大的前程,远大的理想抱负的。

在那个年代,只要他“看不惯的”,比如封建余孽、傀儡党政要人、贪官污吏、汉奸特务,甚至日军高层,那都是他的眼中钉,非除之而后快。

那么,世人都惧怕的王亚樵究竟有哪些拿得出手的战绩呢?

民国战乱纷争,国将不国,王亚樵辉煌战绩给了麻木的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细数一下王亚樵所杀的人,你就会发现,他真不是滥杀无辜的地痞流氓小混混,他的身上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简单列举一下,他曾经的辉煌战绩。

所属直系军阀的上海厅长徐国梁刚洗完澡在浴室门口被枪击毙命。

时任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站死里逃生。

日本军舰“出云”号在浦东被炸。

日军侵华早期最高司令官白川大将被炸出5米多远,一命呜呼。

少帅引咎辞职来到上海戒烟,“迎接”他的是一枚取去引信的炸弹,只是一个警告。

旧上海的斧头帮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谁?深析旧上海帮派历史

这样辉煌的战绩,其实与他年轻时替天行道的狭义性格有关。

王亚樵的生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狼行天下——吃肉。

在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那么,别人究竟有多怕他?

据说有一段时间蒋介石只要一提他,立马就牙疼;特务头子戴笠若是听说他又露面了,马上就关窗户,而汪精卫更是经常夜不能寐,甚至连上海滩大亨黄金荣、杜月笙一类流氓泰斗遇上王亚樵,也得礼让三分。

早年,王亚樵参加同盟会,同时任安徽厅长张秋白做过同事,但王亚樵很看不上他,多次警告张秋白与他保持距离,若是碰面,定揍不饶。

有一次,张秋白外出,正好碰见王亚樵,躲避不及,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还苦笑着打招呼。王亚樵当时破口大骂:“你是什么东西,一边去”。

可以说,王亚樵的霸气众人皆知,他靠着一双板斧就悍动了当时中国大地上各种各样的“阴暗角落”,常在江湖飘,同时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基本上当时的特务、伪军、日军都视他为眼中钉,而蒋介石更是悬赏百万要王亚樵的人头;汪伪一帮人也想杀他泄火;日军也靠着情报四处追杀他。

虽然这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依然拿他没办法。可是,正是由于对自己的高度自信,结果却命丧自己人手里。

钦差杀手戴笠(曾是王的弟子,是王举荐他入黄埔学习)设下诡计最终找到王亚樵,一番恶斗之后,将星陨落。

1936年3月,戴笠亲自带领30多名特务前往香港,追杀王亚樵。可王亚樵却已经悄悄潜往广州,让他们扑了空。

戴笠眼看任务完不成,便突发奇想,打起了王亚樵手下的主意。

戴笠派人把王亚樵的得力手下余立奎从香港押到南京。而后余立奎的小老婆余婉君突然由香港来到广州,想得到王亚樵的救济。

余婉君突然到广州找到隐秘中的王亚樵,本身就很蹊跷,而她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言行,引起了当时在场的很多人的怀疑,他们都提醒王亚樵要对她特别注意。

但王亚樵不那么想,他认为余婉君既然是余立奎的老婆,就不能怀疑她,否则会对不起朋友。

可是王亚樵哪里料得到,余婉君此时已被戴笠收买。

旧上海的斧头帮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谁?深析旧上海帮派历史

余婉君在威逼利诱下出卖了王亚樵。她奉戴笠的命令来广州找到王亚樵后,便在暗中向特务们报告王亚樵的行踪。

9月20曰,余婉君假说有事,约王亚樵到她家去商谈。王亚樵不知是计,只身前往。此时,戴笠手下10多名特务已经设下埋伏,只等王亚樵一进门,特务便向他脸上撒了一包石灰。王亚樵双眼被石灰灼烧得不能睁不开眼,但仍顽强地空手与特务们搏斗。

最终,寡不敌众,王亚樵身中5枪,被刺3刀,当场殒命。

历史无数次向我们证明,叛徒没有好下场。

特务们在杀死王亚樵后,为了灭口,又杀死了余婉君。

旧上海的斧头帮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谁?深析旧上海帮派历史

所以说,旧上海的斧头帮是真实存在的,老大就是王亚樵,而对于这个人,你怎么评价他都可以,你可以说他是流氓、是杀手、是恶魔,也可以说是志士、是采取极端手段的爱国主义者。但在陕北某窖洞里,一个伟人说了句公道话,他说,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