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唐玄宗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估计很多人对于贺知章的认识,都源于这首《咏柳》,所以我们给贺知章的定义通常只是唐朝著名诗人。其实贺知章的身份,除了诗人,还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重臣。当他年老思归时,李隆基亲在长安城外为他设宴送别,还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送贺知章归四明》,而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追封他为礼部尚书。那么贺知章为何能获得两任皇帝的青睐呢?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狂人心存厚道

贺知章是浙江人,和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同岁。据《旧唐书》记载贺知章是“

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

”,也就是说贺知章是官宦之后。不过贺知章并不是靠祖上的荫功而进入体制,他靠的是真本事。他小时候天资聪颖,加上家里有足够的的资源供他学习,所以他少年时就以在诗文上有所成就。在武则天执政时,他以状元的身份入选进士,从此踏入了官场。(他是浙江第一位有据可依的状元公)

未来的宰相陆象先看中了贺知章的才华(也不排除两家本就有旧),引荐他做了唐朝国立大学的老师(先是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随后虽没有平步青云,但仕途走得也还算顺利。他一路从大学老师,做到了副部级(礼部侍郎),并加集贤院学士,这个学士虽然没有特别的实权,但是相对于副部,贺知章更看重后者,因为“

学士者怀先王之道,为缙绅轨仪,蕴扬班之词采,兼游夏之文学……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这一时期的贺知章,已经经历过武则天的下台,唐中宗李显的暴毙,唐睿宗李显的起落,太平公主的叛乱,唐玄宗李隆基的崛起。他能在这么复杂的生态环境下,一直屹立不倒,而且稳重有升,足以证明他的个人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贺知章在自己步步高升的同时,没有踩着别人的肩膀,还不忘提携那些埋没的有才之士。大诗人李白就曾受过他的提携,他将在长安做“京漂”的李白“

言于玄宗

”,对李白后来能进宫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白为了感谢他,在他去世后,曾写过几首怀念他的诗,其中有就有名句“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季真是贺知章的字)。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等。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醉中真我未忘

公元726年,李隆基的弟弟去世,由贺知章所在的礼部,负责选拔参与引灵柩唱挽歌的人选,因为这是一条入仕的捷径,所以很多人都想获得这个位置。贺知章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被曝出了选人不公平的问题(当时李隆基已经开始重用李林甫等人,奸臣当道,这里面应该有隐情),被迫从礼部转到了工部任职(工部位列六部之末),这对于年过古稀的贺知章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光是官位,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李隆基的堕落)。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李隆基虽然已经沉迷于享乐,而无法自拔,但他心里并不糊涂,他知道奸臣用着爽,但是不能把未来托付给这些人,于是他随后把贺知章安排到了太子李亨的身边任职。此时的贺知章,虽然有心把心思都用到了李亨身上,但是当时的时局让他非常失望,他看到过李隆基怎么拨乱反正,一步步打造了大唐盛世,但是他也看到了,大唐怎么又从李隆基的手里,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他历经多朝,见惯了皇宫内的风云变幻,但是年迈的他早已无力回天。

此时的他一边尽心辅佐李亨,一边还要提防朝堂上的明枪暗箭,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经常借酒消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杜甫《饮中八仙歌》)虽有夸张,但也算是符合他此时的状况。在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何执正的角色就有贺知章的影子,(他曾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所以有“贺监”之称)。后来贺知章身心俱疲,只好告老还乡,为了防止朝堂上有人对他不放心,他还请求皇帝准许他遁入道门。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李隆基在他走时,一再挽留,但是贺知章去意已决。在贺知章走时,李隆基为了表示对贺知章的多年的辛劳的感谢,不光出城相送,还赠诗赐地,并提拔了他的儿子。而在贺知章死后,继位的李亨为感激贺知章曾经的大力帮助,也追赐了他礼部尚书。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贺知章不光是一位著名诗人,他还是一位是非分明,有大功于社稷的贤臣,所以李隆基和李亨两位皇帝,才会对他如此重视。

在唐朝,写出了《咏柳》的贺知章,为何会被两任皇帝看重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贪吃的骆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