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粮集团:助力"碳峰、碳中和"破解燃料乙醇行业困境

作者:海外网

资料来源:Oriental.com

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于今年7月16日正式开放。据统计,全国碳市场将启动,覆盖排放超过40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涵盖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举措成为我国加快实现"碳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步,也表明了我国履行承诺的决心。

自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重大举措已经加速。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表示,虽然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通常被视为运输减排的主要解决方案,但即使从现在开始所有新车都改用电动汽车,整个汽车行业也需要数十年的更新,时间和机会成本很高,而生物燃料乙醇被许多国家视为更直接的解决方案。

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一项综合研究,生物液体燃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20年间,美国使用生物液体燃料,减少了近9.8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燃料乙醇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运输燃料脱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生物燃料乙醇近年来发展迅速。早在2000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国第一条生物燃料乙醇生产线在中粮科技肇东工厂投产,为国内生物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打开了大门。经过20多年的推广,生物燃料乙醇产能从2000年初的不足40万吨/年增加到今天的500多万吨/年,推广区域已从黑龙江、河南扩大到国内12个省(市)。

其中,在各种生物燃料乙醇中,纤维素乙醇作为生物燃料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替代燃料油,发展受到重视。早在2006年,中粮集团就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展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开发出适合国情的纤维素燃料乙醇关键配套设备,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目前,中粮集团已开发出先进的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和设备配套方案,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为纤维素燃料乙醇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纤维素燃料乙醇由农林业废物或能源工厂制成,并且来自广泛的来源,与化石燃料相比,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的第一代燃料乙醇和木薯等非粮食作物生产的1.5代燃料乙醇相比,减少了70%以上。而且,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食品供需长期紧张平衡的背景下,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是解决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生物液体燃料消耗量将达到11亿吨,占世界运输燃料的27%,并将主要通过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的发展来实现。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非食品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指出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是生物燃料乙醇的重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供应链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在"碳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相信纤维素燃料乙醇行业将具有巨大潜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