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沿着大运河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南巡之旅。皇帝走出紫禁城到南方去视察民情自然是好事,可是皇帝出行往往带着家属、官员、随从等等,动不动就是两千多人,花费之巨大可想而知。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乾隆南巡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描绘的正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沿大运河南巡的情景。这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乾隆皇帝带着皇太后、后妃及其他随行人员共计两千多人,马匹六千多匹,出正阳门过宣武门,浩浩荡荡出了北京城。

从画面上可知此时的北方虽然已过了春节,却仍是枯枝萧条,一派冬日景象。不过皇帝要走一个多月才能到达江南,到那时候江南已经是柳浪闻莺了。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到山东德州地界,乾隆皇帝登上特制的安福舻,开始了自己的大运河之旅。此处河面宽阔,帆樯林立。史料记载这次南巡队伍所用的船只总计四百多只。一时间大运河上的南巡船只布满了河面,场景极为壮观。

如此声势浩大的南巡队伍花费的银两可不是小数。这些银子不可能全部从国库开支,皇帝南巡的一些特殊花销另有来源。乾隆南巡到了南方以后,尤其在扬州这一带当然是依靠两淮盐商。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经过三十多天的旅程,到农历2月14日这天,沿大运河航行的乾隆皇帝抬眼看到屹立于古运河畔的文峰塔知道已经来到扬州地界了。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进出扬州的标识,登顶遥望即可南望长江,又能将整个扬州城尽收眼底。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此时的扬州已是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赏春之余乾隆皇帝心情大好,更让他踏实的是自己已经来到两淮盐商的地界。两淮盐运使司公署就设在扬州城内,两淮地区的八大盐商也都居住在这里。

南巡之前乾隆皇帝已经接到奏报,两淮盐商为此次南巡已经捐银一百多万两。此外盐商们为了迎接圣驾还准备了一系列的惊喜。乾隆皇帝兴致盎然在扬州的高桥码头换了小船,由内河到达天宁寺经文峰寺入住高旻寺行宫。

这里是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经住过的地方。乾隆皇帝缅怀祖父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处参观祖父留下的遗迹。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有一年康熙皇帝兴致很高,还一步步登上了寺中的天中塔。他登塔远望顿时觉得此塔高入云霄,于是为这所寺庙赐名为高旻寺。在高旻寺的西侧是两淮盐商为康熙皇帝南巡修建的行宫。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一片荷塘,高旻寺也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凭借南巡盛典中的《高旻寺行宫图》,可以了解到乾隆时期寺院与行宫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行宫的规模比高旻寺大好几倍,其建筑包括大臣值班的朝房,皇帝起居的前殿、中殿和后殿,以及供皇帝看戏的戏台。

为了皇帝南巡,两淮盐商不仅捐银子修行宫,还建园林、养戏班、现美食,张罗着皇帝在扬州的一切事宜。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因为盐商的巨大财力,民间还流传着盐商为皇帝一夜造白塔的故事。据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在扬州瘦西湖游览,船到五亭桥的时候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到这里多像北京的北海,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皇帝再来这里惊讶的发现,这里凭空多了一座白塔。传说这座白塔就是盐商一夜之间用白花花的盐堆成的。故事的真假我们先不追究,传说足以表明盐商的富甲天下。

也许有人奇怪食盐的价格并不高,盐商怎么会赚到这么多的银子呢?要解开盐商富甲天下的谜案,还得从中国的盐业专卖制度说起。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从汉朝开始,政府就规定商人要想卖盐先得得到政府的许可,这就是盐业专卖制度。这种制度曾经让历朝历代获得巨额税收,到了清代,盐业专卖制度被延续下来。盐引就是清代食盐专卖的凭证,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清代光绪年间的盐引可以让人们看到盐引的模样。“引”是一个计量单位,食盐在运销的过程中必须统一使用官方发放的口袋,每袋称为一引。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盐商们获得盐引之后,必须到指定的地点去贩卖食盐。两淮盐商的经营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不过两淮盐商大部分都不是扬州人,其经营范围也不只是在扬州地区,他们都不约而同聚集在扬州。其中原因除了因为扬州市大运河的咽喉要道拥有独一无二的运输便利之外,还因为扬州一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产盐区。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地区是清朝时期最大的两个产盐区。因为淮河横贯盐场此地,出产的盐被称为淮盐。

淮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时代,这里就开始煮海为盐。唐代时开始在淮河南北设立盐场。到了宋代煮海为盐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清代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盐区,流传有“两淮盐天下咸”的名言。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守着淮盐产地这个聚宝盆又依托着大运河运输上的便利,两淮盐商就有了发财的根基。盐商在两淮盐场收购食盐的价格为一斤5文钱左右,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两块五毛钱,卖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为每斤二三十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5块钱左右,其利润高达500%左右。再加上两淮盐商每年的销售总量高达三千多万公斤,据乾隆时期的盐商销售排行榜之首。

巨大的销售总量乘以高利润,盐商日进斗金的秘密就在这里。据记载两淮盐商每年实际获利高达75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才45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两淮盐商的收入相当于清政府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对于两淮盐商如何获利的秘密乾隆皇帝自然心知肚明。对于盐商捐来的银子他坦然接受,并对这些银子的使用做了明确指示,要求专款专用。如修建道路、桥梁、码头等类花销动用地方政府的银两。建行宫、名胜及室内陈设等类费用则动用两淮盐商捐赠的银两,各项支出分别登记造册。

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赞助乾隆南巡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两淮盐商捐资为他修建的天宁寺行宫其遗址就在今天的扬州市西园。今天的天宁寺仍然留存有乾隆皇帝的南巡御制碑,碑上所刻南巡之事说明了乾隆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视察水利工程,防止南方水灾的发生。天宁寺旁边的崇宁寺是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

出了天宁寺就是御码头,当年盐商为了方便乾隆皇帝从天宁寺登舟游湖而建。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仍完好无损,令人想起乾隆皇帝当年沿大运河南巡的盛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