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花光家财学武,还把儿子练死了,他武功有多高

民国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视拳如命,在学武的过程中,花光了全部家产。同时,为了将所学武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他的儿子五岁刚过,他就以非常严格的要求,责令儿子习武。由于太严格,每天的训练量过大,结果让不堪重负的儿子丧了命。那么岳蕴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如此勤学苦练,武功究竟有多高呢?

1908年,岳蕴忠出生于山西祁县贾令镇一户富裕人家。

岳家几辈都子嗣不旺,岳蕴忠这一辈又是单脉相传,因此岳家长辈都把他当作宝贝蛋,唯恐他有个闪失。再加上岳家在镇子上也是很有些资财的大地主,因此岳蕴忠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尽管是地主家的儿子,但岳蕴忠却不是个傻憨憨。他天资过人,读书亦能过目成诵,连私塾里的老师都对他十分看重,说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像他这样聪慧的学生并不多见。

岳蕴忠读书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年了。当时新学堂已经得到了推广,不少家产殷实的人家,都会把子弟送到城里去读书。未来再送到海外留学,回来后入仕为官。但岳家长辈却不赞成让岳蕴忠读太多书,一是不希望他读书入仕,远走高飞。尽管在外做官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是从清末乱世到民国初年,社会不太平、军阀混战……再加上官场尔虞我诈也有诸多风险,弄不好就惹祸上身,不仅丢官,也许还送命。与其闹得一家人心神不宁,不如就让岳蕴忠守着家财,继续做个地主过活。毕竟家里有百亩良田,还有六百多只肥羊,此外还有一个二层的木阁楼,也可以用来养鸽子。当然,岳蕴忠若是什么也不想做,那也可以把地租给佃户,靠收租吃息过一辈子。

总之,岳蕴忠读了七年私塾后,岳家长辈就明确地说明,不让他继续读书了。尽管对学堂依依不舍,但岳蕴忠毕竟不是新青年,所以他还是听从了长辈的安排。

好在长辈还算民主,询问岳蕴忠接下来想做什么?得知他想弃文从武,长辈们忙不迭地四处打听,重金请来一位著名拳师,教他学长拳和弓力拳。

从那时起,岳蕴忠对武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昼夜苦练,又极爱钻研武艺,两年后,他不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长拳与弓力拳也十分精通。

当时祁县有个武术名家叫戴魁,他是戴氏心意拳第四代传人。

戴氏心意拳是心意拳流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据传最早为岳飞所创。该武艺是将枪法化为拳法,特点是刚猛狠毒、奇快无比,实现意到拳到,拳法更是变化无穷。在岳飞被害后,该拳法也跟着销声匿迹。

明末清初,有个叫姬际可的山西人在终南山随一位隐士习武,又得赠《岳武穆拳谱》,从而才让该拳法重现武林,且被称为心意六合拳。

姬际可的徒弟曹继武得到真传后,将其传给了祁县戴隆邦,而戴隆邦又结合家传武艺,苦心钻研二十余年,对心意六合拳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最终创编出了戴氏心意拳。

也是从那时起,戴隆邦立下了“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因而戴氏心意拳在祁县虽有名声,但除了戴家人,谁也学不到这套拳法。

不过,到戴魁这一辈时,戴家早就因为吃了官司,家族败落。再加上民国时期,武术处于开放的时期,许多门派名家都设馆授徒,以此为业。戴魁当时亦是名震华西的武术名家,因此请他教拳的人不少。

岳蕴忠也听闻戴家心意拳的厉害,心向往之的他,就向长辈提出了请求。于是戴魁就被请到了家里来,岳蕴忠则拜其为师,学习戴家心意拳。

在学了一段时间的戴家心意拳后,岳蕴忠体会到了这套拳法的精妙,愈发视其如命根。以至每天他歌诀不离口,拳械不离手。他常常为了学好一个招式,翻来覆去会练上几百遍。早晚他还要把所学的技艺,再重新完整练上好几遍。

岳蕴忠常说:“咱惹咱,没招架。自哄自,吃狗屎。”

意思是说,把功夫学精了,遇到敌人就不会吃亏。要是吃不得亏,下不得力,功夫上自欺欺人。那遇到敌人,别人不打也自己先倒架了。正是凭着一股持之以恒的精神,岳蕴忠在练功上下的功夫可不少。

此外,戴魁长期住在岳蕴忠家里,每天不光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而且还得供应给他鸦片烟。原来,此时的戴魁已是暮年,他早年家境宽裕的时候,就好吸上几口鸦片烟,如今年纪大了,更离不开鸦片烟。

为了满足戴魁的鸦片瘾,岳家的钱财几乎都换了鸦片烟。后来实在顶不住了,就卖了那六百多只羊,接着又卖了几十亩地,可是依然不够。于是,岳蕴忠又提出卖掉那两层木阁楼。

岳家长辈眼看着为了让岳蕴忠学武,竟把家资几乎耗尽,所以决定先试一试岳蕴忠的武艺。于是就让他第二天去堤坝上出河工,并在他出河工的间歇,让五个练过武艺的壮小伙,试探他的武艺。

没想到,岳蕴忠三下五除二就把五个小伙全都打趴在地。村长连连称奇,又叠了十块青砖在地上,要求岳蕴忠一脚必须踩裂九块。岳蕴忠大吼一声,猛地一脚踩上去,结果青砖应声而裂,一直裂到了最下面那块砖。众人见了,无不拍手叫好。岳家长辈听说后,这才卖了木阁楼,把钱交给了岳蕴忠。

经过十几年的苦学,岳蕴忠终于学得了戴氏心意拳的真传。

此后,岳蕴忠以武会友,经常与人切磋武艺,探讨武学精要。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他的拳法也愈发炉火纯青,技艺也更加高超。

由于和高手过招,岳蕴忠少有败绩,因此他很快就名震武林,一时吸引了南北武林界的武术高手纷纷前来较技。岳蕴忠一向为人平和低调,他深知门派之争一向惨烈,所以他不愿与人结仇。每次比武,他都点到为止,不使对方难堪。

山西太原有一位姓逯的拳师,在全省擂台赛上获得过第三名的成绩,因此在地方上颇有名气。

有人对逯师傅说,祁县的岳蕴忠不服气他的武艺,要和他比武。

逮师傅不辨青红皂白,就怒气冲冲的向岳蕴忠约战。岳蕴忠得知原委后,认为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他单枪匹马去太原拜会逮师傅,想要和他化干戈为玉帛。

不曾想他进了逯师傅的演武厅,就被逯师傅的几十个徒弟团团围住,且那些徒弟们都握着兵器。岳蕴忠哈哈大笑对逯师傅说:“小人之言,竟让逯师傅摆出这样大的阵势来,实在是太抬举我的身份了。”

这话让逯师傅也觉得自己有些小题大做,可是既然来了,怎么也得较量一番。于是喝退徒弟,自己和岳蕴忠打了起来。

让逯师傅没想到的是,他才出了一招,就被岳蕴忠打到了一丈之外。眼见就要跌倒在地,岳蕴忠又疾步上前,托住了他的后背,还连说自己失礼。逯师傅见识了戴氏心意拳的厉害,又见岳蕴忠武德高尚,不免对他钦佩有加,于是二人握手言欢,此后竟成了莫逆之交。

岳蕴忠中年时期,终于喜得贵子,这让他十分高兴。为了让儿子将来成为武术大家,在儿子刚满五岁时,他就迫不及待地教儿子习武。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想法,他不仅对儿子练功极为严格,而且每天还制定了大量的训练计划。结果在他的重压之下,儿子不堪重负,竟一命呜呼了。

丧子之痛,让他对教授武艺有了新的认识。不过,他对自己却从没有放松过要求,训练起来几乎不要命。像“百次劈拳劲冲劲,崩拳击脱皮一层,斗棍甩折百腊杆,踢断木桩再换新”都是常态,因此村里的老人总说他是“武疯子”。

尽管练武要了儿子一条命,但岳蕴忠毕竟是武术大师,再加上他收徒从不看对方出身等,因此不少农村青年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对于那些人品端正,又热爱武术的,哪怕是家境贫寒,他也义务教拳,且倾囊相授。

由于失子给了他沉痛的教训,在教授徒弟的时候,他不再给徒弟们制定过重的训练任务。平时他亦对徒弟们和蔼可亲,犹如慈父。但是练武的时候,他依然很严格,用他的话说,与其敷衍,不如不教。此外,岳蕴忠还特别重视给徒弟们做武德教育,培养徒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如此,岳蕴忠培养了一大批爱国武术人才,在之后的抗战中,很多徒弟都为抗战立下了功劳。

抗战时期,岳蕴忠也很想和徒弟们一起上战场杀敌,可是他膝下无子,岳家长辈坚决不让他参加抗战。岳蕴忠无奈,于是广招弟子,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武术人才,上战场杀敌。

时间转眼到了1940年秋天,随着庄稼逐渐成熟,日军经常与地方上的强徒勾结,强抢老百姓的粮食。岳蕴忠非常憎恨,于是做了巡田保安,夜里到田间走动,防止粮食被抢。

这天后半夜,他正在田间巡视,突然看到一辆大车驶进了一大块玉米地。于是他悄悄尾随,待大车准备离开时,他便冲上前去喝令停车。

赶车的窃贼发现他就一个人,于是把鞭子狠狠向他抽来,待他闪躲,立刻吆喝着骡子快走。岳蕴忠抓住骡子,结果无论窃贼的鞭子打得山响,骡子被打得猛冲,可是由于鼻头的绳子被岳蕴忠牵住,骡子始终走不了。窃贼无奈,只得把一大车玉米送到了田主家中。

当时,地方抗日武工队队长郭凤山听说岳蕴忠武艺高强,秘密找到他,希望他能教武工队拳技。岳蕴忠正愁不能为抗战出力,所以满口答应。此后他一直秘密教授拳械,还钻研出徒手夺枪的拳法。由于技艺非常高超,武工队用他那套拳法,屡屡截获日军武器。

就在一切都开展得十分顺利的时候,邻县有个卜师傅,却四处贬低戴家心意拳,还扬言岳蕴忠是他手下败将。

本来,日军就因为屡次被抗日武工队打得昏头转向,还被卸了武器,气得暴跳如雷。后来听说是有个武术高手在背后教授他们神拳,让他们长本事。日军正在探查谁是那个武术高手,结果卜师傅这么一喊,无疑把他的身份败露给了日军。

卜师傅贬低戴家心意拳就让岳蕴忠非常生气,现在又把他的身份暴露了,这怎么得行!所以岳蕴忠找到卜师傅,讲明情况,总算让卜师傅晓得自己犯了错。同时,为了给戴家心意拳正名,岳蕴忠又与卜师傅较技,结果卜师傅三战三败,当即就输得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敢贬损戴氏心意拳和岳蕴忠了。

1992年,岳蕴忠因病去世,卒年85岁。他一生培养了很多武术人才,其中不少人在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虽然战争年代早已过去,但是这些徒弟们为了弘扬戴氏心意拳,仍然四处招徒授艺。而戴氏心意拳在不断地开枝散叶中,成为了心意拳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因为技击性强,成为诸多武术爱好者追捧的武术之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