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主持“熙宁变法”的名相王安石,在面对变法的重重压力时,说一句被后世引用多年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就是说自然现象、前人制度已经流言蜚语都不足以让人畏惧,自然也就不足以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某些决定。

然而王安石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话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普遍遵守着这“三畏”,哪怕是到了满清一朝依然如此,甚至于更加严重。我们今天看清宫剧的时候,那一些宫廷里的人动不动就会说“祖宗家法不可违背”之类的话,可见前代皇帝的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哪怕是在逝去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具有很大的权威。
这份权威首先是来自于前任皇帝在朝野间的威望,若是继任者有所背离的话,自然就会损害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其次是来自于继任者与前任皇帝的感情,要知道他们彼此之间,通常是父子乃至于祖孙之类的血亲关系,若是儿子违背父亲,孙子违背祖父,这在古代是很大的不孝,而当一位皇帝背上了“不孝”的名声时,他也就很难以让官民们信服,这是直接威胁到自己权力的。
正是因为有着这两个因素的存在,所以王安石提出“三不畏”多年以后,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依然不会轻易去改变前任帝王们的命令,遑论世人皆知的明文遗诏,但是乾隆皇帝就干了这样的事情,而且最为奇特的地方在于,他在违背先皇遗诏以后,并没有让自己背上“不孝”的骂名,反而天下人都纷纷赞扬他的“孝顺”,这是为何呢?
雍正在1722年即位,没多久就收到了川陕总督岳钟琪的一个“请罪折”,原来是岳钟琪收到了一个湖南秀才曾静让他起兵造反的信,虽然曾静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岳钟琪也不敢大意,在出了一身冷汗以后就将曾静的信交给了雍正,并且还写了一封信详细解释自己绝对没有造反的意思。
雍正在好好安抚了岳钟琪以后,就详细调查了一番曾静,发现他就是一个多次科举失利的秀才,因为读了大儒吕留良的书籍而有反清思想,于是到处跟人说要“推翻满夷,兴复汉室”,并且因此而在没有过交往的情况下,就给抗金英雄岳飞的后人岳钟琪写信造反,结果马上就等来了官兵,全家人都入了监狱。
雍正在了解到前因后果以后,认为曾静“一介腐儒,不足为虑”,但是吕留良著作中的反清思想却很危险,于是下令销毁吕留良所有的著作,将其全家都流放为奴,而他对官民们给出的解释则是“曾静诋讥及于朕躬,而吕留良则上诬圣祖皇考之盛德”。
意思就是说曾静这个人虽然骂了我,但是我这样心胸开阔的圣明天子自然不会与他计较,但是吕留良骂了我爸(上诬圣祖),那我就必须得处理他,否则我就是不孝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静虽然犯有“谋逆大罪”,但是却被放回去了,而且为了安他的心,向全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雍正在去世之前还留下了一道遗诏“后世子孙绝不可杀此人!”
结果雍正在1735年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乾隆在登基以后就将曾静给处以极刑,并且罪名相当的讲究,那就是“诽谤先帝”,也就是说之所以要杀你,是因为你骂了我爸,当初雍正之所以要赐罪于吕留良也是因为“你骂了我爸”,乾隆以这个理由杀曾静,显得相当的天经地义,天下官员百姓都无话可说,只能够纷纷称赞他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