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主持“熙甯變法”的名相王安石,在面對變法的重重壓力時,說一句被後世引用多年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就是說自然現象、前人制度已經流言蜚語都不足以讓人畏懼,自然也就不足以是以而改變自己的某些決定。

然而王安石之是以會提出這樣的話語,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遵守着這“三畏”,哪怕是到了滿清一朝依然如此,甚至于更加嚴重。我們今天看清宮劇的時候,那一些宮廷裡的人動不動就會說“祖宗家法不可違背”之類的話,可見前代皇帝的影響力是極為巨大的,哪怕是在逝去多年以後依然能夠具有很大的權威。
這份權威首先是來自于前任皇帝在朝野間的威望,若是繼任者有所背離的話,自然就會損害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其次是來自于繼任者與前任皇帝的感情,要知道他們彼此之間,通常是父子乃至于祖孫之類的血親關系,若是兒子違背父親,孫子違背祖父,這在古代是很大的不孝,而當一位皇帝背上了“不孝”的名聲時,他也就很難以讓官民們信服,這是直接威脅到自己權力的。
正是因為有着這兩個因素的存在,是以王安石提出“三不畏”多年以後,後世曆朝曆代的皇帝們,依然不會輕易去改變前任帝王們的指令,遑論世人皆知的明文遺诏,但是乾隆皇帝就幹了這樣的事情,而且最為奇特的地方在于,他在違背先皇遺诏以後,并沒有讓自己背上“不孝”的罵名,反而天下人都紛紛贊揚他的“孝順”,這是為何呢?
雍正在1722年即位,沒多久就收到了川陝總督嶽鐘琪的一個“請罪折”,原來是嶽鐘琪收到了一個湖南秀才曾靜讓他起兵造反的信,雖然曾靜隻是一個小人物,但是嶽鐘琪也不敢大意,在出了一身冷汗以後就将曾靜的信交給了雍正,并且還寫了一封信詳細解釋自己絕對沒有造反的意思。
雍正在好好安撫了嶽鐘琪以後,就詳細調查了一番曾靜,發現他就是一個多次科舉失利的秀才,因為讀了大儒呂留良的書籍而有反清思想,于是到處跟人說要“推翻滿夷,興複漢室”,并且是以而在沒有過交往的情況下,就給抗金英雄嶽飛的後人嶽鐘琪寫信造反,結果馬上就等來了官兵,全家人都入了監獄。
雍正在了解到前因後果以後,認為曾靜“一介腐儒,不足為慮”,但是呂留良著作中的反清思想卻很危險,于是下令銷毀呂留良所有的著作,将其全家都流放為奴,而他對官民們給出的解釋則是“曾靜诋譏及于朕躬,而呂留良則上誣聖祖皇考之盛德”。
意思就是說曾靜這個人雖然罵了我,但是我這樣心胸開闊的聖明天子自然不會與他計較,但是呂留良罵了我爸(上誣聖祖),那我就必須得處理他,否則我就是不孝啊!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曾靜雖然犯有“謀逆大罪”,但是卻被放回去了,而且為了安他的心,向全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寬宏大量,雍正在去世之前還留下了一道遺诏“後世子孫絕不可殺此人!”
結果雍正在1735年去世以後,他的兒子乾隆在登基以後就将曾靜給處以極刑,并且罪名相當的講究,那就是“诽謗先帝”,也就是說之是以要殺你,是因為你罵了我爸,當初雍正之是以要賜罪于呂留良也是因為“你罵了我爸”,乾隆以這個理由殺曾靜,顯得相當的天經地義,天下官員百姓都無話可說,隻能夠紛紛稱贊他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