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其实,文艺圏里很多事本来没有美可言的,但被人们传着传着,不知为什么就美了起来。

陆小曼,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近代著名人物。今天,人们说她是个画家,深谙昆曲,还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但所有的这些都没有她与徐志摩的婚恋有名。

我们不想把这段情感写得复杂而感人,因为这往往是为文者的臆想,而生活往往需要人们得到它最本真的一面。本真,诚实而且美好,是生活知觉的光焰。它发着亮光,对于读懂它的人来说,就是一份不需要粉饰的来自于内心的仁慈,进而可以变作面向未来之时的某种力量。不需要太多的神圣,只需要努力地还原。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1903年,陆小曼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其家族因避“太平天国”战乱,迁至上海定居。陆小曼的父亲叫陆定,原名陆子福,字厚生,因他少时聪慧,每考必中,长辈因此替他改名为陆定。陆定是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期间,陆定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回国后,于国民党政府供职,先后做了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重要职务,还曾创办过中华储蓄银行。陆家家财颇丰,是当时江苏常州的名门望族。

陆小曼的叫吴曼华,其曾祖父叫吴光悦进士出身,曾在浙江、广东、河南、河北等地为官,1829年授江西巡抚,深受道光皇帝信任。有着这种家庭背景,吴曼华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尤其擅长诗歌绘画,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家闺秀。

陆定和吴曼华结婚后,据说先后生过8个孩子,但都纷纷夭折,最后只剩下了陆小曼这根独苗。所以,陆定和吴曼华十分重视对陆小曼的培养,一心想要将她“打造”成名门千金,除了母亲的耳濡目染、亲自调教,在陆小曼入学后,父亲还为她专门请了外籍英文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陆小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具有文艺气质,也养成了任性、享受、索取的性格。

1909年,陆小曼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1910年,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918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成名了也到了嫁人的年龄。1922年,陆小曼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这一年,陆小曼19岁。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王赓是无锡人,要比陆小曼大8岁,本是官宦子弟,因家道衰落后发愤求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入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后入西点军校学习,1918年毕业回国,任职于北京政府陆军部。陆小曼的家人能为陆小曼选择这样一个丈夫,主要是看中了王赓刻苦求学的精神及其未来的前途,事实也是在与陆小曼结婚的第二年,王赓就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晋升陆军少将。

从物质条件上来说,陆小曼成为王赓的妻子当然是过着富足的日子,但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使她得到真正的快乐,王赓是个一心扑在仕途上的人,不会给予陆小曼太多男女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与缠绵。这让陆小曼在心理上多少有些失落。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随同前往,但哈尔滨气候让陆小曼很不适应,不长时间,她就一人回到了北京,与王赓分居了。

1924年,陆小曼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热情似火的徐志摩一下子唤起了陆小曼心底里的某种需求,但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她在最初时还是有所顾忌的,认为自己和徐志摩相识不是时候,而作为丈夫的王赓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发现自身婚姻已经存在危机。陆小曼要他陪自己玩乐,他总以没时间推脱,徐志摩出现后,他干脆将这“差事”交了出来,在陆小曼需要玩乐时,他总会让陆小曼去找徐志摩。这让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一起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久就有了感情,成了干柴烈火的相遇。

徐志摩

徐志摩当时的说法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婚姻革命,即使失去全世界也无所谓。在他面前,王赓在陆小曼的心里成了一个无味的人,因此,从情感的角度而言,陆小曼开始疏远王赓,与徐志摩很快烧成了一团。因为这个,陆小曼与王赓发生争执、争吵成了一种必然,进而使王赓当众辱骂陆小曼,不给陆小曼好看。陆小曼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哪能受得了这种气。被骂之后,她回了娘家,并发誓言不再回王家。更为要命的是,陆定和吴曼华也觉得女儿不该受到这样的委屈,站在女儿的一边,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使陆小曼于1925年与王赓离婚。

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态度,也会导致子女的婚姻成败,陆小曼就这样被父母宠爱成了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这一年,陆小曼23岁,而她在离婚前已与徐志摩进入热恋。在今人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这个时候的徐志摩写成了一个穷书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徐志摩留过洋,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父亲徐申如是当时有名的实业家。之所以说他穷,是因为他与前妻张幼仪离婚被父亲断了财路,不再能轻易从家里拿到钱了。

徐申如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由他包办的,他很喜欢张幼仪,在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徐申如收张幼仪为“义女”;二是徐志摩虽然不爱张幼仪,但却让张幼仪为自己生下了两个孩子,在徐申如看来,两人之间似乎还存在感情,婚姻还有的挽回的可能性,断了徐志摩的财路有利于徐志摩回心转意。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陆小曼的离婚让她成为徐志摩的妻子水到渠成,但这种事徐志摩不可能不请示自己的父亲,徐申如对此十分气愤,原因是儿子与张幼仪离婚在他看来已经是大逆不道,而在这之后,儿子又要和一个结过婚的女人结婚,徐申如的一把老骨头被气得嘎嘎直响。但遇到这种事,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徐志摩请好友胡适等人为自己在徐申如面前说情,徐申如见自己已无可挽回,就提出了这样三个条件:

1.结婚费用自理,且要得到张幼仪的许可;2.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由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3.婚后必须南归上海,两人安分守己过日子。

对于徐志摩来说这三个条件都不是问题,结婚费用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张幼仪对他已经“死心”,“许可”只是一种形式;胡适是他好友,梁启超是他老师,让他们做介绍人和证婚人不会费什么力气;南归上海并在那里找一份工作,安心过日子,也是不在话下的。况且,他轰轰烈烈爱上陆小曼为的不就是这个?但1926年七夕,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时,却出了让徐志摩与陆小曼都没料想到的尴尬一幕。

梁启超

制造尴尬一幕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梁启超,作为证婚人,他字正腔圆地对徐志摩与陆小曼发表了被后世流传得非常有名的“证婚词”,大意思如下:

我讲的这几句话不太好听,但我是为了让以后这个社会上不再有类似于此的事情,人们都不能这样结婚,更不能这样做事。徐志摩这个人性情浮躁,没做成学问不说,做人更是失败,离婚再娶就是他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也是个离过婚的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我要说的是,离婚再婚都是你和徐志摩性格中的缺点和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以后不要一错再错,自己错了还因这一错误妨害了他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如果真成这样的话,你们公让你们的父母汗颜,你们公让你们的不齿,你们会让社会把你们看成笑话!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最真心的祝贺!我要说的就这么多,完了!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今天有人说这近于训斥的“证婚词”,体现了作为老师的梁启超对学生徐志摩的关心和爱护,可谓旷古烁今,但也有人说,梁启超这么做是有私心的,而所谓的私心即是,徐志摩在与陆小曼干柴烈火的同时,也在追求自己未过门的儿媳妇林徽因,梁启超这是在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争气。我们要说的是,不管“争气”与否,梁启超的这些话对于那些拿婚姻当儿戏的人来说,都是苦口婆心的肺腑之言,都是一种警示,虽然在新婚的场合多少有些不吉利,但总比没有强。

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最初的一段日子,两人的生活过得惬意浪漫,但时间不长,陆小曼便患上了严重的哮喘和胃病,为给她看病,徐志摩遍访名医,最终找到了翁瑞午。翁瑞午1899年出生于江苏吴江,在年龄上与陆小曼和徐志摩都差不多,系翁绶祺之子,是个大玩家,爱好古玩收藏,擅长书画诗文,也会唱京戏昆曲,还会中医推拿。

翁瑞午

陆小曼病情发作之时,哭天抢地,翁瑞午来到徐府为陆小曼推拿。陆小曼因此病痛缓和,总是在翁瑞午的推拿之后变得和颜悦色,温柔和蔼。因为这个,翁瑞午和陆小曼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外界也传出了一些闲言碎语,对此,翁瑞午很是理直气壮:“是志摩请我到这里来的!”徐志摩对此亦不是十分在乎,并不反对妻子结交朋友,几场病看下来,三人都成了好朋友,又因为有着共同的戏曲爱好,还结伴出游玩乐。然而,徐家人却一直不愿接纳陆小曼,在他们看来,陆小曼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女人,徐志摩娶了她非常辛苦。

事实也是这样的,陆小曼在家里花费很大,出入有小汽车,还雇了不少佣人。她喜欢随便买东西,从来不问价钱如何。甚至,家里还有专门为她服务的奶妈,原因是她不喝牛奶,认为人的乳汁营养价值远比牛奶高。另外,她还吸食鸦片,引起便秘后就食用蜂蜜。那时候,蜂蜜很贵,在她家总有很多很多蜂蜜,她甚至还用嫩豆腐和蛋清化妆,让自己“看上去很温柔”。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她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婚后很快没有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而徐志摩为了讨得她的欢心,总是一味地造就她,奔波于北京上海两地,拼命地挣钱养家,这也引起了徐家人对陆小曼的强烈不满。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1931年,徐申如的妻子钱慕英病危,徐申如急电将徐志摩召回硖石。徐志摩本想让陆小曼来侍奉婆婆,但遭到徐申如的激烈反对。钱慕英去世后,陆小曼穿着一身孝服赶往徐家,却被徐申如派人阻拦在半路上,没能进了家门。徐志摩觉得父亲这样做太过分,顶撞了父亲,父子二人从此反目。

1931年徐志摩经南京回北平,赶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飞机失事遇难。徐申如老泪纵横,悲痛之余,他认为陆小曼是一个不详的女人,是陆小曼害死了他的儿子,如果不是陆小曼挥金如土,徐志摩也不会为维持生计而四处兼职,也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因为这个原因,徐志摩追悼会陆小曼也未能参加。所幸福的是,所幸的是,徐志摩在出事前曾与翁瑞午恳谈,希望翁瑞午能替自己好好照顾陆小曼,而翁瑞午在徐志摩去世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徐申如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也默默地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她的身体和以前一样,时常旧病复发,翁瑞午对她的推拿依然如故。据说有一次推拿过后,陆小曼突然问翁瑞午:“我这病离不开你,如果有一天我病发了,你怎么办?”翁瑞午想了一会儿,告诉了陆小曼一个好办法,即吸食鸦片,陆小曼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但和翁瑞午两人一起在客厅的烟榻上吞云吐雾了。为了麻醉自己,她甚至还因吸食鸦片坐过班房。

也许就是和翁瑞午共同吞云吐雾开始,陆小曼与翁瑞午开始同居,翁瑞午除了向她供应鸦片还包揽了她的一切花销。这对翁瑞午的妻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翁瑞午的妻子叫陈明榴,与翁瑞午育有5个孩子,翁瑞午并没有抛弃陈明榴,而是在陈明榴与陆小曼之间采取了两头照顾的办法,但钱总是有限的,花给了陆小曼这边,就等于少了陈明榴那边的,所以,陈明榴带着5个孩子因为陆小曼的出现吃了不少苦。

陆小曼:晚年在自己的“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悄悄填了一个男人

1952年,只有52岁的陈明榴病逝。翁瑞午的女儿翁香光想到父亲为了陆小曼而亏待母亲的事,冲进陆小曼家,对在那里的父亲吼道:“你为什么要对妈妈这样?不与妈妈早些离婚让妈妈找个好人,过几年的舒心日子!”说完又流着泪对陆小曼说:“你为什么抓住我父亲不放?”据说,翁瑞午和陆小曼听了翁香光的责问,都在默默不语中流泪了。人们说不清他们的泪水是无奈还是悔恨,或者两者兼有之。

1960年,翁瑞午去世,此时的陆小曼还不到60岁,但已瘦得只剩下了皮包骨头,连牙齿都掉得没了,像是一个80多岁甚至更老的人。为此,她曾写下这样一句诗:“年来更识荒寒昧,写到期山总寂寥。”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当年质问她的翁香光见她一人生活得可怜,担负起了照顾她的义务。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人们从档案里看到,陆小曼在1959年填写的表格上,将翁瑞午填写在了“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很显然地,陆小曼至少是在那时视翁瑞午为自己家里人,也清楚地表明了她最后的心迹。

陆小曼晚年

这时候,陆小曼已经距所谓文艺很远了,而回顾她的一生,真的不是那么美,人们在她的父母与徐志摩那里不难发现,一个针对她的字——宠,也许正是这个字毁掉了她。至于她在“家庭人员情况”一栏里填上的“翁瑞午”,除了与她共食鸦片之外,在与她陪伴的日子里,她已是铅华镕尽、花儿萎谢,但翁瑞午依然对她不离不弃,算是她的幸运。而她的心迹也不过是有一个人能与她好好过日子,却被曾经的那个“宠”弄得迟到太久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