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在我们历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造反从开始到结束都很荒唐,但对于我们全中国的历史来说却是改变进程的一次造反。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乱"的主谋之一的安禄山在造反一年后就被杀了,既然如此,为何这场叛乱还持续了八年之久?

这里面就有很多不被我们世人熟知的原因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安史之乱能够长达八年的原因。其实这还有一个民间的野史故事,据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场"妖风"。当时安禄山已经被安庆绪给斩杀了,当时的安庆绪虽然有这样的战功,但面对实力强大的唐军还是在节节败退,甚至被唐军逼到邺城苟且。毕竟郭子仪和李光弼带着将近六十万的大军,安庆绪面对被包围的境遇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消灭。毕竟他已经撑到极限了,挺了四个月之久,随时都会崩溃。万般无奈下他还是坚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知道了安禄山的同党史思明,并且承诺只要他能帮助安庆绪解决眼前的这60万大军,他愿意把皇位让给他。
这也是安庆绪唯一的办法了,毕竟当时的天下除了安庆绪和唐军也就剩下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了。史思明也不是傻子,原本想的是等到唐军灭了安庆绪他好坐收渔翁之利,登基称帝。但没想到安庆绪会找到他,而且还是低姿态的来求救。史思明也怕安庆绪穷途末路事后反悔,所以也不敢倾尽所有帮助他,只派出自己的5万大军,去支援安庆绪。所以史思明的5万大军对60万的正规军可以说唐军必胜无疑。
刚开始也是这样的,史思明的部队节节败退,眼瞅就要全军覆没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阵妖风。这阵风刮得唐兵四处逃散,原本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此刻却成了一盘散沙。大风过后,郭子仪的部队退到了河阳桥,李光弼的大军则返回了太原。就这样,注定失败的安庆绪竟然奇迹般的死灰复燃了,还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安庆绪又被史思明给诱杀了。这时的史思明对手就剩下唐军了,甚至重新占领了洛阳,更是气势如虹,威名赫赫。就这样,原本啊安史之乱已经要被平息的时候,又死灰复燃,甚至势力更强。
与其说是一阵妖风作祟,我们倒不如来说说让叛军死灰复燃的主客观原因。唐朝一直压不下去造反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但缺乏主帅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唐玄宗成为太上皇,唐肃宗上位。这位唐肃宗就成了平定"安史之乱"实际指挥者,但他不是军人出身,自身的才能更是一般,不论是作为指挥者还是国家皇帝都作为平平。而且他还耳根子软,容易受到身边太监和皇后的摆布,所以这指挥能力更不用说了。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自身能力一般不说还不愿意启用良将。因为他害怕启用的将军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平定叛军后,自身再成为第二支叛军。所以安史之乱一直都没有专业人士的大统帅。
其次就是节度使们不卖力。一场风能吹散正规军六十万吗?这恐怕是天文奇谈。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军借题发挥,不肯出力,正好借着这股风宣布撤退,退到自己镇守的地方,远离是非之地。这也是难免的,毕竟大家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安庆绪这样的亡命之徒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鱼死网破之的举动。而且唐玄宗和唐肃宗对于地方的节度使一直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关爱。这也造成了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安禄山就是典型,中央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他了。节度使们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也是不肯出力的,毕竟战后重新洗牌,利益分割的前提就是自身的势力。只有拥有足够强的实力战后才有足够和中央对话的底气。
客观原因就不用说了,造反的结果无论与否,对于底层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安禄山就是他们最好的例子,安禄山从一个边镇将军,通过造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当上皇帝了。这样上位的方式实在是一种捷径,对于底层的叛军来说实在是太具有诱惑性了。所以安禄山后有安庆绪,安庆绪后又有史思明,无疑后面还会有其他的造反者。所以这就是个死循环,想要解开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