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正德以来军匠数量不断膨胀,对京储的消耗日益增多,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日渐明显。世宗即位之初,开始清除正德以来的弊政。

针对正德时期,京师军匠数量膨胀的情况,朝廷逐渐裁汰军匠,并取得了成效。如世宗即位之初,裁革锦衣卫官校及勇士匠作人等至十余万,岁省京储米百五十万石。

嘉靖初年,对正德以来军匠的裁汰,使得弊源颇清,这与世宗力求清除正德弊政的态度,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除正德弊政,裁汰军匠的举措并没有彻底进行下去。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世宗的态度很快发生了转变,开始对内府监局滥收军匠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支持。不久就出现监局未及两月之间,收充军匠三千七百余人,岁支食米及冬衣布花数多的局面。

嘉靖四年三月,御用监太监黄锦以工匠不足为由,请求增设二千名工匠供役,世宗不顾兵部的反对,仍命选五百名应用,而严私役虚冒之禁。世宗的放任,遭到给事中郑自璧的反对,他提出然弊革而不能久,与不革同,请求世宗继续裁汰内府监局的工匠,但世宗并未理会。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同年七月,兵部尚书李钺因反对织染局收用匠役,而上疏世宗。李钺历陈军匠冗食的弊端,分析了军匠与粮储,粮储与国脉的关系以及京储的消耗,对京师的影响,请求世宗有所行动。疏入,世宗不仅没有裁汰冗食军匠,反而仍准许司设监、兵仗局招收五百名工匠,其他监局从宜量收。

同年九月,内府各监局请求招收人匠,得到世宗批准,其招收人数多者数千,少者数百人,遭到各部大臣及言官的强烈反对,但世宗不予理会。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于是,户部尚书秦金上疏:钱粮为国家之命脉,其盈缩系安危,输纳出小民之膏,其缓急系休戚。各监局军匠,见在食粮上工数亦不少,兵部尚书李钺等人亦上书世宗,反对监局奏讨军匠,然而,世宗置之不理。

从世宗即位之初,裁汰正德冗滥军匠,到此时对内府监局招收军匠的默许,这种看似前后相悖的举措,与世宗态度的转变关系密切。关于世宗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第一,武宗死后,世宗以藩王入继皇位,在其即位之初,就围绕继统继嗣等问题,展开了大礼仪之争,最终虽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但这次事件让世宗认识到拉拢内臣,扶植亲信的必要性,也使得对宦官的态度发生变化,其中之一表现为,对宦官招收的工匠请求采取默许的态度。

第二,内府监局的军匠主要是为皇室服务,军匠的招收于皇帝而言,能够更好地完成匠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世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而世宗态度的转变则影响了京师军匠的裁汰。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正德、嘉靖以来,对军匠裁汰的主要原因在于,京储消耗严重,增加朝廷负担。除此之外,还有因冒支月粮、技艺不通等原因而被裁汰。朝廷在裁汰军匠的同时,也着手清查现有的食粮军匠,由于军匠逃亡以及匠役银制度的推行,朝廷也会适量雇募军匠。

如嘉靖二十六年,工部给事中黄宗概,请求朝廷清查各监食粮军匠,凡多余者悉拨赴工所,如或不足方准雇觅。黄宗概提出建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加之其建议可行,因而得到了世宗的批准。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嘉靖以后,在相关的史料中很难发现,军匠蓝瘦和大臣上疏,请求裁汰军匠的记载。这与嘉靖及其之前的原有社会体制,所受到的冲击密不可分。明朝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军籍人员,对军籍人员的数量采取的是一种保守态度,既不失原额。

正德、嘉靖时期,军匠的投充现象十分严重,在投充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军匠籍人员,他们的投充意味着对以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破坏,和对现有军匠体制的冲击。朝廷裁汰军匠的措施,也是在试图维持不失原额的局面,但并不能够阻挡明朝末年整个社会体制的震荡。

明代时期,军匠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

社会流动的加快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原有制度受到冲击,到了嘉靖以后,军匠大都由雇募而来,原应承担差役的军匠也被允许纳银代役,军匠裁汰的现象很少出现。

总之,军匠的招收与裁汰和统治者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武宗的放任态度,导致正德年间军匠数量膨胀,世宗登基后,逐渐裁汰军匠并取得成效,后由于世宗态度的转变,导致军匠再次过度招收,但尚未达到正德时期军匠数量膨胀的程度。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匠役银制度的推行,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军匠大部分是由朝廷雇募而来,军匠的数量较为稳定,很少出现裁汰军匠的现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