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战役持续了三个月,国民党军队宣布伤亡30万人,其中有一个军,中将军长牺牲,战后却被定为“叛国”,国民政府军委会还撤销了这个军的番号。

这个军就是国军第67军,军长名叫吴克仁。
吴克仁将军出自东北军,他是抗日战争初期在正面战场最早牺牲的国军高级将领之一,在淞沪会战一役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中,他的级别最高,结果最惨。
吴克仁将军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1925年,张学良举荐吴克仁将军赴日本学习炮兵,回国后就任东北军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1931年起,吴克仁将军历任国军第67军第117师副师长、师长,至1936年4月,吴克仁将军已经升为67军副军长,军长是王以哲将军。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少帅”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陷入混乱,王以哲将军被激进派军人枪杀,吴克仁将军继任67军军长,率部由陕甘移驻界首,第67军所辖5个师整编为107、108两个乙种师。
这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吴克仁当即率全军将士请缨,受命开赴沧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29军正面阵地。后来,吴克仁奉命开往淞沪作战,驻防上海西部的青浦一带。
11月5日,日军第10军辖3个师团从杭州湾的金山卫大举登陆,直扑松江县,从西线迂回中国守军的后方,战局骤然呈危。
张发奎急令第67军“轻装向松江急进,痛击敌人,以保我上海右翼军之安全为要”。
与此同时,右翼军代总司令黄琪翔也给松江保安司令王公玙下了手令,命令他协同43军郭汝栋将军,67军吴克仁将军,务必死守松江县城三日,违令者将以军法严惩。
松江县城距金山卫仅六十华里,时任松江保安司令的王公玙手下只有少数地方部队,43军郭汝栋将军此时也仅剩数百人的残部。
吴克仁将军深知战局危急,为抢夺战机,吴克仁率军部连夜赶到松江县城,同时命令第107师迅速占领松江以北,第108师占领松江城南,相机迎头痛击敌人,以保证上海友军安全撤退。
11月7日,由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已窜到黄浦江对岸,随即以凶猛的火力掩护,出动橡皮艇及木帆船强行登陆。第107师官兵以平射炮压住敌人火力,猛袭强渡日军,当即毙伤日军数百人,黄浦江面敌尸累累,敌橡皮艇及木帆船几乎全被击沉。代总司令黄琪翔闻报后亲到战场,对该师官兵的英勇之举倍加赞赏。
8日下午,日军援军陆续开至,攻势加强。第107师在金鹤浜、得胜港一线与敌激战,损失惨重,师参谋长战死。
与此同时,第108师在松江到石湖荡之间的三十号桥与敌遭遇,激战中第322旅旅长殉难,日军趁机迁回到第108师之后,第324旅旅长夏树勋率残部死守松江西关,拼死阻止日寇进入松江。
傍晚时分,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开至,双方反复绞杀,战斗极为残酷,日军仍潮水般向松江县城扑来,致东、南、西三面均被日军所围,情势万分危急。
为完成“死守三日”军令,吴克仁将军多次亲自上阵督战,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将士们大受鼓舞,终于打压住了日军的淋漓攻势,战局渐呈稳定。
11月8日晚上,吴克仁所部已经死守松江三日,夜10时到11时之间,有一些军官主张立即撤出松江,以争取主动减少伤亡,但此时仍有友军没有完全撤出上海,吴克仁决定守到午夜12时,为撤退的友军多争取些宝贵的时间。
直到9日凌晨,吴克仁将军才下达了突围令。即使在撤退顺序上,吴克仁将军也表现得非常大度和淡定,他让郭汝栋军长先行撤离,然后才率指挥部人员和王公玙从北门突击,向昆山方向金山方向急进。
此时,在我方上海守军撤退的路上,不断有日军部队袭扰,大量人群车马让情况变得极度混乱。吴克仁本来可以另择小路快速前进,见此乱状后,他改了主意,指挥部队接连攻下几个日军阵地,扫清了公路,使人群得以快速通过。
11月9日下午,完成任务的吴克仁将军率余部抵达青浦和昆山交界的白鹤港,准备从这里过河去昆山,但河上的桥已被敌机炸毁。
吴克仁将军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涉泅渡河。这时天上敌机屡来轰炸骚扰,日军地面部队迂回在附近搜索,吴克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沉着指挥。
到傍晚时分,就在67军司令部渡河即将完毕,突有一支日军便衣队毫无预兆的出现在在河边,双方随即发生激烈交战,吴克仁将军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3岁,同时殉难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等。
淞沪会战结束后,第67军因伤亡严重,无力补充兵员和编制,该军的番号被国民政府撤销,所属部队编入其他部队。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吴克仁军长殉国后,因为当时参加在渡河的士兵们全部牺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竟以缺乏确证为借口,国民党草草宣布吴克仁“下落不明”,甚至还有人公开造谣:说吴克仁军长死于“叛变投敌”途中。
这么一来,吴克仁将军一下子就背负了逃兵、叛变等沉重的包袱和罪行。
多位当事人回忆和史料记载,国民党军政当局为了掩饰这次指挥上的失误,不但没有褒奖死守三日的67军,甚至对这支英勇抗战的部队进行诬陷,制造吴克仁军长投敌的谣言。
也有人分析,这是“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遭受报复的又一个案例……
那么,吴克仁将军背负的“叛国”污名到底是否属实,有没有洗清?谁会站出来为将军讨回公道?
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当年与吴克仁共同作战的王公玙先生,淞沪会战时期,王公玙先生时任松江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王公玙先生还记得,8日午后,当时已经是‘死守三日’的最后一天,吴克仁军长手里擎着一支短枪从小南门进来,他满身污泥,满头大汗。
王公玙问:“吴军长怎么也上去了?”
吴克仁将军说:“我必须上去,我一上前沿,兄弟们打得来劲。”
王公玙说:“那将军多保重,安全要紧。”
吴克仁将军笑一笑说:“没事,大不了为国捐躯。对了,到那时候你可得为我作证。”
王公玙先生也许不会想到,吴克仁将军当年的那句话居然一语成谶。
战后若干年,王公玙先生一直都在为刷洗掉吴克仁将军身上的污名奔波,他以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事实出面证实吴克仁战死的详情,并经旅美报人田雨时先生于1981年撰文报刊,大声疾呼:如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则天理难容!
凭空捏造的污名毕竟掩盖不住血染的事实,40多年后,王公玙及当年与吴克仁将军同守松江幸存的战友一起发声,在台湾的《中外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这篇文章记录了吴克仁的战斗事迹,再次为吴克仁将军鸣冤叫屈。
这篇文章首先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7年,中国民政部追认吴克仁为革命烈士。
直到1989年清明,台湾方面才将吴克仁将军的灵位加入忠烈祠。
几十年的污名终于洗去,愿吴克仁将军从此可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