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俗话说的好,自古帝王心最难以猜测。

人一旦达到了权力和欲望的顶峰,就很难恢复其本性,刘备也不例外。

看过三国的朋友已经对白帝城托孤一事了熟于心。乱世之中,老板把自己半辈子打下来的基业托付给自己的员工,确实让人佩服,一来,佩服刘备的气度,二来,感概孔明的才华。但是,我们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白帝城托孤后,从此诸葛亮担任接上辅佐刘禅的重任,但实际上这是刘备给他下的一个套。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说:"以军师的才华,曹丕必定不是你的对手,蜀国有你在,我很放心,如果刘禅可以辅佐,那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华,不堪重任,军师可以取而代之。但这句话掩盖了巨大的阴谋,简单的说,诸葛亮被刘备给算计了

后人总是这样解释刘备托孤的话:我这个儿子,你觉得可以帮助,你就尽力帮助他。如果他不可以帮助,军师就自己当蜀汉皇帝吧。这句话看似深明大义,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笔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 刘备并没有那么好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又怎么能够放手?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的慷慨,无私和对人民的热爱无非是他的手段,用来收买人心的把戏罢了。

第二,前所未有

在刘备之前,有许多托孤的例子。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将他的根基交给一个外姓人,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就是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吗?。封建社会的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很清楚,所以刘备不可能有这种想法。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第三,怀疑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还不足以让江山作为报答,相反,他仍然对诸葛亮感到怀疑。

第四,刘备的忧虑

刘备在临死托孤时提到曹丕,他是谁?那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挟令天子被世人指着脊梁骂。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他又会担当怎样的骂名呢?

所以刘备根本不想把江山交给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在白帝城说的那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隐藏着什么阴谋?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后世学者研究认为,说刘备托孤是种阴谋诡计,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蜀汉地区关羽,张飞,庞统,魏延和法正等人深受他的信任。他对诸葛亮感到怀疑。而这时,除了魏延,身边没有其他人。他不能相信魏延一个人。诸葛亮已经位居丞相。刘备说那番话实际是一种警告,使他没有回旋余地。诸葛亮不得不下跪说:"我一定运用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辅佐。"这的的确确是刘备给诸葛亮设的套,但是它也不得不往里钻。

刘备为什么临死之前要说这样的话呢,因为他仍不能完全相信诸葛亮。主仆二人的蜜月期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此后,正面战场就很少有孔明的身影了。诸葛亮出山时,打出来的广告是"卧龙",单凭这个名字,刘备就无法放松戒备。既然不能除之,就反过来将其用之。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于是他把兴复汉室的责任移交给诸葛亮,让他的三个儿子像父亲那样对待他。 这样,诸葛亮就把兴复汉室当作自己的职责!此外,刘备还死前写了一条遗诏。

在遗诏的内容中有一句话:"不要以小事行恶,不要以善小而不去做"。刘备一生中被大多数人视为伪君子,但在儿子去世前警告他是有道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让刘禅做恶事,而要从小事做起,就可以成就大事!

“演”了一辈子的刘备,临终前开了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刘禅,也适用于所有人!时至今日,刘备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质朴、忠厚的一面。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在外界的口碑不错,而他的标签就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其实,这本来就无可厚非,身处乱世,谁又能不为自己谋划呢?

真诚也好,虚伪也罢,至少在教育儿子方面,他仍然坚持做一个好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