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6年,党岭山,有位红军牺牲后仍高举手臂,紧握党证和银元

诗人们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红军长征时,我们的战士衣衫褴褛,没吃没穿,硬是凭着对革命的满腔热忱和坚强意志,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征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将那句诗送给他们,以表达我们在心中对他们的敬仰,分明还很不够。

1936年,党岭山,有位红军牺牲后仍高举手臂,紧握党证和银元

党岭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的大雪山,距丹巴县城56公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南北走向,主峰夏羌拉高耸入云,历来被列入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四周群山中的重要神山之一,海拔5470米,主峰四周又是群峰林立,一般海拔都在4600米以上,西北面的海子山主峰海拔5500米,是群峰中最高者,处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

1936年,党岭山,有位红军牺牲后仍高举手臂,紧握党证和银元

党岭山的名称,传说是来源于古代羌人南迁时,党项羌在此境内经过,故留下“党岭”一名沿用至今。党岭山也是1935年红军长征翻越的大雪山之一,在山下和山上留下了许多红军的遗迹和传说。因为后有追兵,红军当年翻越这座大山时,并没多少准备,很多人仅穿着单衣与草鞋,食物奇缺不说,还有不少需要担架抬送的伤员和一些辎重装备。

我们的故事先从一位姓张的红军政委开始。部队上了党岭山后,张政委接到的第一条报告是,当天就有15名担架员牺牲了。对此,大家有些想不通,认为早该把天天抬的油印机和一些又笨又重的物件给丢了。张政委有些舍不得,说:“同志们,枪杆子是能打天下的武器,但这油印机就是笔杆子,同样是武器,我们打天下也少不了它!”张政委的话没说完,一位受伤的营长爬了过来,说:“政委,请您把我扔掉吧,我活不长了,留着油印机还有用……”营长的话没说完,就有几位伤员从担架上滚落了下来,已经不能走路的他们,都不想让同志们抬着走了。

第二天,部队来到一处崖壁前,张政委视察伤员的情况,对大家说:“我们每个红军战士,都是革命的种子,只要我们活着,决不能把一个人丢下!”接着,他感到眼前一花,身子一歪,跌倒在了雪地上,大家扶起他的来时候,他已经不行了,但他却微笑着说:“同志们,我不行了,你们就把我们留在这里……你们一定要翻过雪山……全国人民在盼望我们红军……”随后闭上了眼睛。因为张政委的鼓励,大家含泪继续向雪山挺进,很多人都冻僵在了雪地里,成为长征路上的雕塑与丰碑。

1936年,党岭山,有位红军牺牲后仍高举手臂,紧握党证和银元

这时候,这段故事的第二个人物出场了。

吴先恩,红军有名的“粮草官”,时任某兵站部长,1936年2月,他带领一群红军战士在翻越党岭山。一路上,他们看到很多冻僵了红军战士的遗体,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住了。在一个雪包当中,他们发现了一只手臂,冰雪覆盖了红军的遗体,但手臂却露在外面高高举起,给人的感觉是高举一个心愿或者一种精神。吴部长走上前去了,见那手紧攥着,他就把手扒开了,看到里面有一个党证和一枚银元。吴部长打开党证,上面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

在场的人一下子明白了,这位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想要干什么了,都默默地流下泪水。吴部长感动地说:“志海同志,你安息吧,你向党组织交的最后一次党费,我们一定把它交给党组织!”海拔5000多米党岭山的雪地里,就这样高举起了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忠诚,比党岭山更高!高出去的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今天,这段故事被写进了党史以及许多传记故事里,人们给它取了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平实的名字——《最后一次党费》。

1936年,党岭山,有位红军牺牲后仍高举手臂,紧握党证和银元

我看到这个故事是通过国防网的一篇文章,是一位叫黄鸿瑞的老红军的讲述。我想,今天,人们虽然还没弄清刘志海是哪里人,家中还有没有亲人了,但只要进行接力传递,就能让红军的精神生生不息,与我们根叶相通、代代绵延,具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永恒历史意义。

黄鸿瑞老红军说:“一个人也好,一支队伍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只要精神不倒,就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党岭山,因为长征,因为红军战士,因为张政委、刘志海,成为了一种高度,比人更高。我们曾在这种高度里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更在当下开辟了时代的征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参考了孙永库《“红军草鞋背后的故事”系列》(国防网,2016-08-20)等史料,感谢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西部人文地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