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停战谈判时,因为一面旗帜,美军曾经出过一次不大不小的洋相。
尽管美国军方不以为然,可是,美国国内的媒体和舆论却一片哗然,中国国内则是欢声一片!

事情是这样的。
谈判头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乘坐汽车准时到达,车头插着鲜艳的红旗。
紧接着,美方代表乘坐的汽车也到了,令在场的人们感到意外的是,美军车头插着的是一面白旗。
新闻一经发布,美国国内舆论普遍惊讶不已,美国一家知名媒体这样报道:
“一个美军司令官打着白旗去和对手谈判,在美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中国国内的媒体也纷纷报道:“美方代表打着白旗来谈判啦!”
顿时,整个中国沸腾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美国人投降了!
不是停战谈判吗?
美方怎么会举着白旗来谈判呢?
其实,在双方正式开始谈判前,为了保证谈判代表的安全,避免误伤,双方约定在谈判代表的车辆上都插一面旗帜。
双方约定,各方士兵都不得向插着旗帜的车辆射击。
志愿军方面建议使用红色的旗帜,志愿军方面的想法很简单,红色的旗帜比较显眼,辨识度高。
可是,美军却对红色特别敏感,他们想当然地由“红色”联想到了“红色中国”。
美军代表认为,在美军的车辆上插上红旗,这是中国人对他们的侮辱。
没想到,美军提出了使用白色旗帜的想法。
“白旗?”
志愿军代表大感意外,在中国人眼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投降才会打“白旗”。
而美军代表振振有词:海牙会议确认-白旗代表投降、停战或者谈判,手持白旗的人不允许被攻击,同时白旗也不能作为诈降的工具。
说实话,美方代表的解释言之有理,关于中国文化中对“白旗”是什么样的定义,志愿军代表也懒得跟他们解释。
既然你美国人“哭着喊着”要打白旗,那就这么办呗!
于是,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志愿军方面打红旗,美军方面打白旗。
于是就有了谈判那一天的“奇观”。
后来,大概受不了国内舆论的指责,美军迫不得已做了些调整。
两年后的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字时,谈判双方达成一致:
前来板门店开会的人员臂上各缠一条黄布条,汽车和直升机各打一面黄旗,作为和谈代表团的标志。
一面简单的白旗,背后却有这样别有深意的故事。
代表“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是“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以上言论是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不过,不要以为美军向来就是“战无不胜”,对打白旗投降这种事情,美国人并不陌生。
如果他们没有“健忘症”的话,几年前,一支美军部队数万大军曾经向日本人“打白旗”投降。
他们的首领叫温莱特,是驻菲美军司令官。
后来,在朝鲜战争中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是温莱特的前任。
二战时期,日军全面进攻菲律宾,美军一路败退,最后被迫撤到了巴丹,准备在此坚守半年。
麦克阿瑟信誓旦旦地向外界保证,“一定会坚守亚洲最后一片自由阵地”。
但是,巴丹战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绝望。
美军首先遭遇断粮危机。
当时,巴丹有八万美菲联军和两万多平民及更多的难民,日军全面封锁之后,巴丹的存粮维持不到一个月。
为了填饱肚子,美军士兵杀光了农民的水牛,就连美军第一军军长温莱特将军的战马都被杀掉用来充饥。
其次就是疾病,巴丹半岛疟疾、登革热等疾病高发,每天都有大量的美军士兵被感染。
美军在那里苦苦挣扎,日军趁机大肆进攻。
为了摧毁美军的斗志,日军同时展开了心理攻势。
他们每天都往美军阵地上投放大量传单。
这些传单的内容也特别“扎心”,比如,日军在传单上印着一个独守空房的美国女人,旁边还有一个强壮的外国猛男……
再比如,日军在传单上印了各种美食菜肴的图片,让处于饥饿中的美军士兵垂涎欲滴……
这些传单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许多美军士兵见到传单就情绪低落,甚至陷入崩溃。
眼看着战局极度不利,为了保护麦克阿瑟,避免这位“美国英雄”落入日军之手,罗斯福总统一道命令把麦克阿瑟调往了澳大利亚。
临行前,麦克阿瑟把第一军军长温莱特提拔为美菲联军司令官。
为了安抚这位“替罪羊”,麦克阿瑟将温莱特的军衔从少将晋升为中将。
随后,麦克阿瑟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给温莱特留下了一箱雪茄、一把剃须刀、两瓶奶油,还有处于饥饿、疾病中的8万军队。
麦克阿瑟前脚刚走,菲国总统也找了个借口开溜了,巴丹的形势愈加岌岌可危。
几天后,日军就发动了最后的全面进攻。
此时,疟疾、登革热等热带疾病在美军中大规模流行,而药品和粮食都已经全部耗尽。
于是,经过一番痛苦折磨后,温莱特将军选择向日军“打白旗”投降。
对于投降这件事,温莱特后来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
之所以选择投降,是不想让几万士兵死于疾病、饥饿,虽然投降是一件很屈辱的事,但是却可以保全士兵的性命……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一则传闻。
一次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俘虏了美军第一骑兵师一位少校军官。
因为是首次俘虏美军军官,所以,部队派人把这个美军上校军官押送到了志愿军司令部。
彭老总问这位美军少校:“你们号称王牌,怎么会这么不经打?”
美军上校的回答是:“一旦遭遇以下四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投降。这四种情况就是弹尽、粮绝、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络,以及没办法突围。”
在志愿军看来,向敌人投降绝对是不能接受的耻辱,可这位美军少校却说得理直气壮。
在场的志愿军官兵一个个笑出声来。
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也笑了,等笑够了,韩先楚憋出一句话来:
“这还打什么鸟仗?都要这样的话,这个仗还怎么打?”
韩先楚副司令员“话糙理不糙”,如果按照美军少校的理论,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本就不可能打赢战争。
回头再说说投降将军温莱特。
温莱特并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战俘待遇”。
接下来的“巴丹死亡行军”中,美军俘虏受够了虐待。
因为没想到会俘虏这么多的美军官兵,所以,日军的粮食和兵力都准备不足,很快就捉襟见肘。
于是,在押送美军俘虏去战俘营的路上,日军采用了“赶牲口式”的行军方式。
他们不允许美军俘虏喝水、进食,对于有伤、有病的士兵,则让他们“自生自灭”。
温莱特也没有例外,在战俘营里,他同样受尽了凌辱、折磨。
因为他是级别最高的美军将领,所以,日军士兵对他格外“照顾”。
日军打赢了一场仗,战俘营里日军士兵就会将温莱特暴打一顿,以示庆祝;
日军战场失利了,战俘营里日军士兵照样会将温莱特暴打一顿,以发泄愤怒。
在长期的饥饿和虐待下,本来身材魁梧挺拔的温莱特最后皮包骨头,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颇有意思的是,温莱特被释放回国后,杜鲁门授予了他一枚国会荣誉勋章,并且委任他为东部防区总司令。
他的前任麦克阿瑟也有一份大礼物要送给温莱特。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这里举行。
麦克阿瑟代表盟军受降,他的身后站着两位非常特殊的人,他们就是曾经被日军俘虏的温莱特和英军帕西瓦尔中将。
麦克阿瑟不但带着温莱特参加了光荣的受降仪式,还把签署受降书的钢笔送给了温莱特和帕西瓦尔。
签署受降书时,麦克阿瑟一共用了六支钢笔,其余四支钢笔分别送给了他的夫人、西点军校、海军学院和美国国家档案馆。
像温莱特这样的投降将军,为什么没被追究责任或者治罪,反而在战后被视为英雄呢?
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许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荣辱观,人们似乎更愿意看到宁死不降、杀身成仁,投降始终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对这个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