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今年正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信出版邀请了15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者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考古学的饕餮盛宴。《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宏教授作总序,他从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维度向读者介绍了15个大遗址,从“大遗址”的重要意义阐述其定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从全球视野观察古代中国。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许宏 等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2年1月 168元

从时间、空间、文化三大维度全面解读中国现代考古成就。该书收录15项考古发现,从1921年发现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到2020年发现的陕西靖边清平堡,是中国考古百年发现和研究史缩影;从“50后”到“70后”的15位考古学家,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日,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考古发现遗址涵盖都邑、陵墓、水下、沙漠、高原、窑址等多种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二里头铜爵

根据遗址的考古发现时间(1921—2020年)编排,是中国百年考古史的缩影。该书收藏了452幅一手的考古现场图、珍贵的考古报告、高科技的数字高程模型图、令人震撼的遗址复原图、精心绘制的遗址平面图、遗址实景近照和全景俯瞰图,以及网络知名文物摄影师动脉影所拍摄精美文物图等,多角度全面展现考古发现的壮美和细节,呈现了百年来考古技术的革新。从只有探铲、手铲到海陆空高新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扫描、无人机、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附录中还收录了49位考古学家简介,致敬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三星堆青铜器

填补多项历史空白、纠正历史错误、提出新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一直以来,西方只承认中国3000多年文明,良渚古城以其“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及大型水利工程,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杜牧的《阿房宫赋》家喻户晓,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烧,甚至没有建成;众所周知,修建长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但近300年,北部长城沿线发生的血腥战争却并不是主流,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双方和平相处,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与交流;4000年前的石峁人在修筑城墙的时候,有意识地把玉铲、玉璜、玉钺等器物砌入墙中,符合史书中夏朝末代君主桀“立玉门、饰瑶台”的记载,石峁是黄帝都城还是夏都?这些观点和问题在《考古中国》中被重新提出。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石峁石雕

作者许宏认为,考古是一门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它的神秘,在于对未知过去的好奇。可以说,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是它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功用。在考古发掘中,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有怎样的意外收获;考古是一门残酷的学问,新的发现在时时完善、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这恰恰是考古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考古 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但是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

记录中国百年考古史的重要时刻:《考古中国》出版

许宏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考古中国》的出版适当其时。《考古中国》并未止步于罗列新发现,而是深究新发现带来的新认识,考古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这无疑是一份令人满意,而又引人深思的答卷。”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坚说。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谭婉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