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新中国的功臣,每一位开国将军去世之后,党和国家都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这不仅是对革命老前辈的缅怀,也是对他们一生功绩的肯定。一般参加追悼会的人,除了亲属之外,还会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民主人士。可在1982年,一位开国中将去世后,在追悼会现场却突然出现了一群日本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位开国中将名叫杨国夫,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因为家贫,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做学徒给人干苦力,1927年冬天,22岁的杨国夫正在一家油坊做长工的时候,恰好当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备受压迫的杨国夫放下手中的工作,加入了农民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杨国夫正式加入红军,并在不久后加入共产党,由于作战勇敢,杨国夫很快就担任了游击队队长。之后先后担任营长、团长等职,并跟随红军大部队参加了长征。1937年到达陕北之后,杨国夫被组织上选派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之后,1938年,组织上决定派遣他前往山东,组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
杨国夫到达山东后,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面对当时日军残酷的围剿,杨国夫充分发挥八路军的灵活机动优势,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几年下来不仅没有被日军消灭,还发展壮大了队伍,并开辟了清河、渤海根据地。杨国夫也由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升任为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采取步步紧逼的战略方针,躲进炮楼、县城不出来,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在攻坚战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作为指战员的杨国夫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既减少八路军战士的伤亡,又给日军造成打击呢?
就在杨国夫一筹莫展的时候,上级领导下达了一道《关于对日军俘虏政策的命令》,里面要求八路军各级指战员都要优待日军俘虏,不许私自处死。看到这里,杨国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要做日军俘虏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日军侵略中国是错误的,以达到瓦解日军内部的目的。
可是谁都知道,日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宁可战死也不愿意被俘,因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俘虏的日军都非常少。少并不代表没有,从那以后,部队只要俘虏了日军士兵,杨国夫都对他们礼遇有佳。当时八路军的条件很艰苦,战士几个月也许都吃不上一顿肉,但是杨国夫却千方百计为日军被俘士兵开小灶。最终,杨国夫的诚心打动了大部分日军士兵,他们认识到了侵略中国的错误,并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山东分部”,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在山东的大部分日军俘虏都被遣送回国,他们在回国之前,都表达了对杨国夫司令的谢意。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国夫先后担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高级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2年,杨国夫将军在北京病逝,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而就在追悼会上,一群日本老人突然出现,当他们看到杨国夫将军的遗像后,痛哭流涕,久久不肯离去。原来这些老人都是当年的日军俘虏,作为战争罪犯,他们感激杨国夫将军的再造之恩,听说老将军去世后,不辞辛苦远渡重洋,只为送恩人最后一程。
这些曾经的战俘对于杨国夫将军依然无法忘怀,因此当他们得知了杨国夫将军,无不远渡重洋,来到追悼会上痛哭,以感激这位英雄的再造之恩。
参考文献:《开国将帅名录》、《关于对日军俘虏政策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