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史说星语的第275篇原创文章
话说,齐桓公死后,中原无霸主,而宋襄公争霸失败之后,楚国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当然除了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彼时晋文公刚刚上台,便收到了宋国的求助,由此拉开了长达百年的晋楚争霸之战——城濮之战。
俗话说,齐桓公称霸,乃管仲之谋;晋文公称霸,当然也是先轸之谋。在城濮之战中,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上一篇笔者分析了先轸开兵者诡道之先河,并且掌控全局,运用外交手段,化被动为主动,助晋文公扭转乾坤。这一篇笔者就来分析一下城濮之战中所用到的战术。
春秋前期,已经出现了迂回、伏击以及击弱等战术。但从整个社会战争状况来看,在城濮之战以前,传统“结日定地,各居一方,鸣鼓而战,不相诈也”的战法,对战争指导人员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如宋襄公就是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泓水之战时,他抱住“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落后的战术原则不放,终于遭到惨败。
先轸正是在泓水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随晋文公到达宋国的,对情况十分了解。先轸从反正两面总结了前人实践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将以诡道为中心的谋略思想引入到战术领域。可以说,宋襄公的惨败反而给了先轸以启发。
他在城濮之战中运用的战术,是对郑庄公先弱后强、示利诱敌等战术的继承和发展,但更为深化。晋、楚两军在力量对比上相差无几,而楚军中军的战斗力还可能更强些。在这种情况下,全凭力量角斗争取胜利,鹿死谁手,很难断定。
先轸审时度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运用诡诈和突然两个因素,力争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于是增大了胜利的概率值。首先,他未把楚军看成是不可分割的铁板一块,而是根据它的战斗编组把它看作三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楚右军战斗力最弱,就采取猛烈冲击和心理威慑战术以击之;楚左军战斗力稍强,就采用佯退诱敌和两面夹击战术以击之;楚中军战斗力最强,就先用避其锋芒、暂时不打、俟击败其两翼后再合力对付的战术。结果左、右两军失败后,最强的中军也转化为孤军、弱军,不得不承认失败而退走。
这样的指挥艺术,在先轸之前和同时,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先轸被后人赞誉为谋定天下第一人!
你如何看待先轸谋定天下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