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上今日1.7 坐火车去海南,他们早就预言过了

坐落在时空轨道上的1月7日,天然携带着“诗与远方”的基因。

410年前,它让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看见太空;235年前,它让布朗夏尔和杰弗里斯首次乘氢气球飞跃英吉利海峡;此后再过两百余年,热血青年艾林?卡格又在这天独自踩滑雪板登上南极极点。

距离我们最近的这天是17年前(2003年1月7日),它目睹一辆火车渡轮从湛江驶向海口。从此,中国有了第一条跨海铁路,结束了大陆与海南不通火车的历史。

而这在千百年前,只是诗人们的“狂想曲”。

起航——

小村里的千年独木舟

2003年1月7日,9点02分,雷州半岛徐闻北港码头,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旁边。

史上今日1.7 坐火车去海南,他们早就预言过了

粤海铁一号起航。资料图: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伴随着一阵轰隆隆声,一个火车头将车厢推上栈桥,对接上轨道后,四节车厢被推进了一艘长165.米、宽达22.6米的白色火车轮渡上。

9点15分,这艘名叫“粤海铁一号”的白色巨轮缓缓出港,向海口南港码头驶去。

和“粤海铁一号”一样,人们对海洋彼岸的憧憬,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巧合的是,与憧憬有关的故事,也发生在雷州半岛。

1976年9月下旬,一场洪水冲毁了化州县长岐公社石宁村附近的鉴江堤段。

一起被冲出来的,还有10多艘古独木舟。考古学家鉴定后,推测是东汉至魏晋年间制造。

一时间,考古界和民间关于古人乘船穿越琼州海峡的讨论声不绝。

事实上,古越人从雷州半岛渡海抵琼的传说,千年前来从未消失。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的渔民还会用风帆和手摇木艇船来回穿越。

和抗八级风浪的“粤海铁一号”相比,独木舟和帆船显然是弱不禁风的。

因为此,面对琼州海峡时,苏东坡等文人们的内心也是认怂的。要知道,在这以前,豁达的他们一向都是把别人眼中的“苟且”过成了诗。

公元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东坡从惠州被贬至海南。

或许是海上的时间太煎熬,上岸后,素来傲气的苏东坡很快就呈表对当朝皇上说,自己是“沿着诸多鬼门而东移,浮着瘴气海岸而南迁……跨万里独自流落,走上穷途末路”。言语间心酸凄苦,说是谢表,更似暗中诉苦。

而中唐改革家杨炎,55岁被贬崖州渡海时,更是写下“崖州何处去,生度鬼门关”的千古悲句。

渡海——

贬官与举人的诗中一梦

2003年1月7日,9时40分,海口南港码头。

史上今日1.7 坐火车去海南,他们早就预言过了

游客在海口粤海铁路南港码头参观“粤海铁1号”渡轮。资料图:新华社发

两段防波堤如双手向前延伸,港口内风平浪静,渔船整齐倚靠着。一切已准备就绪,只待拥抱“粤海铁一号”。

这里的离别与等候都平静安然,800多年前临安陆游的小亭子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那是1141年的一天,63岁的宋朝名臣李光来向陆游父亲告别。

我可能要被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李光说,因为秦桧很忌讳自己和同僚赵鼎,而后者已经被贬到海南,他预感自己也难逃厄运。

陆游回忆,十多天后,李光真的就被贬藤州了。

三年后,他又被贬海口。八年后,再被贬至儋县。

在儋县的日子,他一边刷脸交友,一边疯狂收集苏东坡的作品,以此排遣身居海岛的孤寂。

一年中秋,李光的好友——海峡对岸的海康太守王彦恭不忍心了,托人运了一缸酒过去。

收到美酒后,李光立即设宴邀来乡邻同饮。酒酣对明月时,他想起好友和归期遥遥无望,挥毫写诗一吐为快。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中秋谢彦恭惠酒》。里面有着这样的诗句:“海北与海南,各在天一方。我老归无期,两地遥相望。……愿子一咄嗟,跨空结飞梁。”

李光跨空结飞梁的愿望,被后人视为连接琼州海峡的最早设想。

朋友王彦恭收到诗信后有没有取笑他异想天开,我们无法得知。但如果晚清诗人冯骥声早生七百年,很可能与他相见恨晚。

32岁那年,冯骥声获得著名教育家黄遵宪赏识,称其为“海外巨擘”。

但这并没有改变同龄人对他“怪诞”评价。在很多人眼里,冯骥声仍然是不可理喻的。

你看,别人都在突击八股文备考,他却忙着解读和考证古典经书;别人都在吟诵梅兰竹菊,他一个人作诗把自鸣钟、氢气球、电报等现代科技产品写了个遍。当然,这其中就有火车。

在《铁路火轮车》古体诗中,他将国外火车形容为“水村山郭瞥眼过,顷刻可行万里程”,并幻想铁路修到家乡海南:“噫嘻!我朝若仿火车制,遍开铁路通边地。商贾操奇赢,贩运尤便利……。”

抵达——

白色巨轮的一小时与张之洞的“小目标”

2003年1月7日10点10分,从湛江北港开来的“粤海铁一号”稳稳停靠在海口南港停泊位。

史上今日1.7 坐火车去海南,他们早就预言过了

粤海铁一号”。资料图: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

38分钟后,第一辆火车正式开上海南岛上的第一节铁轨,汽笛鸣声响彻天空。

“粤海铁一号”用一个多小时,实现了张之洞在海南未了的心愿。

那是133年前的事了。那年,海南遭遇匪乱,张之洞刚任两广总督不久。他一边奏请朝廷派人剿匪,一边为海南制定了几个发展“小目标”。

第一个就是建设井字大道,在沿岸互通贸易。此后,他多次上书奏请将铁路修到海南腹地,但未能如愿。

目睹张之洞失败后,当地举人唐丙章仍不死心,再次奏疏建议修铁路。

唐丙章说,这里的商人早就想参与修路了,只是担心亏本。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水平,他甚至建议先用坚硬木料代替铁轨,这样可以用上几十年,还能省去一半费用。为了增加说服力,他称此举是仿照英国的做法。

然而,正逢列强四伏、国力衰弱之时,百年前的铁路梦未能实现。

历史的车轮终于滚到13年前的今天,载重达4500吨、可载客超千人的“粤海铁一号”,结束了海南千年孤悬岛上的历史。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海南同学坐火车回家”的消息依然会时不时上热搜。粤海铁家族已经从1号扩充到了4号,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也正在进行前期战略研究。

跨海的梦想不灭,抵达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