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之后,朱祁钰会不会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朱祁钰会不会退位将皇位让给朱祁镇?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历史漫谈君已经觉得基本没有可能,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得到了非常喜爱的一块糖,喜滋滋的正在舔着吃,旁边来了一个大人逗着孩子说,给我点尝尝,如果孩子给大人尝的话,那他就不是孩子了。

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是自己欲罢不能的事情,怎会主动让人呢?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之后,朱祁钰会不会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

再比如说,女人有一件心爱的衣服,自己穿在身上。这是旁边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其他人让她脱下来让自己穿两天,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自古以来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兄弟之间,父子之间这样的事情都是经常发生的。

大家想必记得玄武门之变,斧声烛影吧,当然也不会忘了这场夺门之变。那么为什么朱祁钰不可能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呢?

一、朱祁钰拥有皇位的合法性,朱祁钰不会让。

朱祁钰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刻继承了哥哥朱祁镇的皇位,是大臣拥立的,是皇太后同意的,朱祁钰拥有皇位的合法性。

就像是你买一件物品交了钱了,你把它提到家里了,那么这件东西就是你的,谁也抢不了去。

而且朱祁钰当皇上当的还不赖,任用贤能,积极对抗敌人,把哥哥朱祁镇打不败的瓦剌也先给打败了。两相对比,朱祁钰杠杠的,做的很好。

而且,当皇上是容易上瘾的,一呼百应,天下是自己的,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自己说了算,坐在上面,那种感觉真好。

那么感觉非常好的这个人,也就是皇上能否自己主动的从上面下来呢?不会的。况且朱祁钰当时年富力强,还有很多报负没有完成。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之后,朱祁钰会不会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

二、朱祁镇过失太大了,不值得让。

朱祁镇在经过一年的磨难之后,是灰溜溜的回来了,而不是风风光光的回来了。

因为朱祁镇差点儿把大明朝给丢了,简直就是再版的宋朝的靖康之难,朱祁镇堪比当时的宋徽宗,宋钦宗,而朱祁钰就相当于当时的赵构。

朱祁镇不但把自己弄丢了,而且把唐朝的精锐之师50万大军,还有六七十名文武百官给弄没了。真是罪过罪过。

而不同的是,朱祁镇最后回到了明朝,他要比宋徽宗宋钦宗更幸运一些。

那么面对有过失的,曾经的国君和现在的非常优秀的国君,如果让你投票选一个的话,你会选择曾经劣迹斑斑的国君吗?当然不会的。就是说朱祁镇过失太大,不可能主动再让他去当皇上。

三、大臣们心里有杆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都支持朱祁钰。

大臣们心里有杆秤,谁是谁非都一目了然。而且曾经倒向朱祁镇的大臣都被他弄丢了,现在经过几年的培养,这些大臣基本都是倾向于朱祁钰的。

既使朱祁钰提出来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估计大臣们也不会同意。大臣们不仅在意谁当皇上,更在意的是谁能把皇上这个职位经营的更好。大臣们在意的是谁当皇上对自己更有利,在没有了外部的忧患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安安静静平平稳稳的过日子。

那么为什么之后朱祁镇会发生夺门之变呢?

一、朱祁钰病重,且他立的太子夭折,皇帝后继无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诱因。

朱祁钰病重,而且他的儿子朱见济,曾经被他立为太子的那个人也早早的夭折了。

面对群龙无首的将来,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各有各的算法,各有各的小算盘。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之后,朱祁钰会不会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

一方面是朱祁钰虽然当皇上当得很好,但是马上就要走到末路了,而另一方面朱祁镇父子呢,朱祁镇被囚禁于南宫,儿子朱见深成长得也非常好。

那么在朱祁钰百年之后,是朱祁镇再当皇上,还是朱见深当皇上,还是迎立外藩呢?大家谁也不知道,心里都像有一个小鼓在敲一样。

二、石亨等人不得朱祁钰的重用,这也是一个原因。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因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十七日早朝时分,徐有贞高声宣布英宗复辟。

那么为什么石亨等人敢于带头发动夺门之变呢?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有风险吗?而且是风险很大。他们当然知道。但是他们在朱祁钰这个朝廷上不被重用。所以他们敢放手一搏,夺门之变成功了,那么他们就有拥立之功,就会得到荣华富贵。

三、于谦的默许,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排众议,积极组织攻势的同时,立朱祁钰为皇上。在朱祁钰病重之后,准备和大臣们联名上书复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可巧在第二天就发生了夺门之变。

那么在当晚石亨等人带领1000人闹出那么大的动静,于谦为什么不出面阻止?

显然于谦是默许的,就像是天要下雨,朱祁镇复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与其等到朱祁钰病亡之后,朝廷大乱,还不如来一个提前的交接。

于谦考虑的更多的是天下的安定,而不是让谁当皇上。

综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历史没有假使,人生不能重演,不论怎样,朱祁钰都不会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朱祁镇要么是终老于南宫,要么就是通过武力的形式,通过他人助力的夺门之变的形式获得皇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