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的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何为披甲人

在清代,有很多“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今何在?它就在我国的大东北,黑龙江境内。 有记录称,明宣德八年,有一次有一家人犯罪被流放到我国东北地区,浩浩荡荡一百七十余人,大人牵着孩子,孩子牵着孩子,带着枷锁,徒步几千里,路上死了一百二十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到达目的地只剩下五十人。

清朝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的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何为披甲人

有"江左三凤凰","边塞诗人"之誉的清朝诗人吴兆骞曾被流放宁古塔二十余年。

吴兆骞,清初诗人,于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官宦之家。少有才名,九岁即能作诗词。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送到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此地一是寒,二是苦。天气非常恶劣,从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雷电,风沙弥漫,一尺之内看不到人。五月到七月阴雨连绵,潮湿阴冷。八月就下大雪,九月河流结冰,雪落地成冰,千里茫茫都是皑皑白雪。

被流放之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生活,且完全没有自由。 吴兆骞记录当时“官庄人”干活的情形:

“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清朝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的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何为披甲人

可以想象,骨瘦如柴的流放之人,一刻都得不到休息,不是干这个活就是做那个活,忙忙碌碌,匆匆忙忙。

作为文化人的吴兆骞被礼遇,聘为家庭教师,待遇慢慢变好。幸亏好友顾贞观竭力营救,得到当时宰相之子纳兰性德等人的帮助,终于得以回朝,归来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

如果是女性被流放,历尽千辛万苦到了目的地,更不容易。

名篇《流放者的土地》中描述了如下:

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

被流放的江南女子汲水的场景如下:

"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清朝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的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何为披甲人

来看看这些可怜的,被流放的江南女子汲水的场景:大冷天,赤着脚踏在满是霜雪的井边,穿着单衣汲水,瑟瑟发抖,哀嚎遍野,其凄惨的状况令人头皮发麻。

所谓披甲人多指抓住的战俘或者是投降之后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其作用是为清王朝镇守边疆。

清朝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的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那何为披甲人

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人又可细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地位高于阿哈,是投降的人或被抓的俘虏;旗丁则是女真人,地位最高。

而清廷为了稳住他们,会经常将一些流放之人分给他们,一是给他们发福利,二是惩罚犯罪者。

本身披甲人就是境况如此,再受其奴役,受辱或是被折磨,其境况可想而知。

浙江的吕留良家族、杨越、杨宾父子;安徽地方拱乾、方孝标家族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给东北所起的文化作用很大。

虽然被流放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悲哀,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对东北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连续性贡献,他们带去了方法与技术,带去了先进与文明。

他们是流放者,也是"土著",是他们让宁古塔这样的蛮荒之地播下了蓬勃向上的希望的种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