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说第一次苏芬战争是苏德战争的导火索

作者:慕容小悦

暴风雪过后,苏台德地区的积雪更厚了。夜晚到来,野外宿营的苏军士兵点燃了铁桶里的木头围坐在一起取暖。

突然一声枪响传来,一名正在放哨的苏军应声倒地。烤火的苏军士兵马上四散开来,趴在地上,惊恐的朝着四周的丛林漫无目的的开枪还击。他们不知道对手在哪里,但对手的子弹却能精准的击中他们的脑袋……

这是发生在苏芬战场上真实的一幕。

二十分钟不到,这支苏军小纵队便全部被消灭。芬兰士兵西蒙海耶的狙杀战绩上因此又增添了几个数字。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死在他枪下的苏军官兵已经超过五百人。更恐怖的是,芬军并不只有一个西蒙海耶……

1.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上午九时十五分,苏联轰炸机群突然出现在芬兰城市上空。飞机舱门打开,炸弹如雨点般从天而降。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芬兰人仍然没有想到苏联会不宣而战。

十五分钟后,苏军地面部队跨过一千五百多公里长的苏芬边境线,开始朝着芬兰内陆推进。以此同时,苏联海军舰艇也开始在波罗的海搜寻芬兰船只。

第一次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斯大林一直奉行先军思想。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苏军飞机坦克各种先进武器一应俱全,拥有七百万现代化军队,以及将近两千万潜在军事人员。仅仅开往苏芬边境的部队就达到了五十万。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狂妄至极的希特列,对苏军也有所忌惮。苏联的表面军事力量,同英法等国不可同日而语。

而芬兰总人口不足四百万,军队更是只有区区三万人。双方力量相差如此悬殊。在斯大林看来:芬兰人不堪一击,最多十几天就会屈服在苏军的钢铁洪流之下。对芬兰作战只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但斯大林很快被现实打脸,以至于后来的苏军高层对此讳莫如深。

2.苏联与芬兰关系其实非常密切,他们一个是沙俄帝国的前身,一个曾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一八零九年,对土地上瘾的俄罗斯人通过战争手段从瑞典手中把芬兰据为己有。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芬兰一直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直到一九一七年,俄国境内的十月革命让沙皇不复存在。

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小国,包括芬兰在内纷纷宣布独立。俄国因为正陷于全面内战,无暇顾及。但出于对土地的无限渴望,俄罗斯人从未真正放下过芬兰这块肥肉。

以此同时,芬兰也爆发了可怕的内战,这场战争或多或少有俄罗斯人的影子。但令俄罗斯人意想不到的是:芬兰内战并未朝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而是以资产阶级获胜结束。

俄国在经历数年血腥的内战后,才最终确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芬兰人趁机要求苏联签署和平条约,并确定两国的边界。列宁为了获得国际支持,“被迫”答应了芬兰的所有请求。

两个国家就此分道扬镳。

独立后的芬兰推行对苏联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以此换取本国的主权完整。列宁死后,苏联又陷入了一系列“运动”,因此一直没有精力处理与芬兰之间的事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纳粹德国的崛起让人们对世界大战的再次到来毫不怀疑。同时,斯大林也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地位。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芬兰还是苏联,都必须要思考如何应对趋势。芬兰作为一个小国,考虑的是严守中立,不把自己卷入战争。因此,芬兰一边与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结成了一个中立集团,一边暗中扩充军事实力。

中立集团里的国家都表示不会加入德国或是英法任何一方。苏联作为一个大国,知道战争一旦爆发,自己被卷进去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斯大林希望能找到可以站在一块的盟友。

对于欧洲国家的中立态度,斯大林也有所怀疑,尤其是对于军事实力弱小的芬兰。斯大林不希望芬兰将来被潜在的敌人利用。因为芬兰距离苏联的北方重镇列宁格勒只有三十二公里。一旦两国陷入战争,芬兰境内的远程大炮就能威胁到这个城市。斯大林本意试图慢慢控制芬兰,但计谋很快被芬兰人识破。

斯大林先是向芬兰提出第一期互助条约,租借芬兰出海口的岛屿等要求。接着,希望能用五千五百平方千米的国土交换芬兰两千七百平方千米的苏台德地区。到后来又希望与之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在芬兰修建军事基地并进行驻军。

对于这些无理要求,芬兰统统予以拒绝。因为如果出海口被控制,芬兰必定会沦为苏联的附属国。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结束谈判准备启程回国的芬兰代表受到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威胁。莫洛托夫直言不讳地恐吓道:“我们文官对此已经无能为力,现在只能轮到军方发言了”。

随后,两国边境发生摩擦事件。苏联以遭到炮击为由,废除与芬兰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断绝外交关系。

以此同时,五十万苏联军队在边境地区集结完毕,以布西尼为首的傀儡政权也呼之欲出。另一边的芬兰人也不是傻子,早在独立之后,他们就汲取历史教训,筹划防御苏联可能的进攻。为此,他们花了十年时间在苏台德边境线附近修筑了长一百三十五千米、纵深九十五千米的曼纳海姆防线。全国的武装力量和预备力量也得到加强。

到了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战争首先由苏联人打响。苏军的四个集团军,约五十万兵力,在两千多辆坦克和一百架飞机的掩护下,兵分四路向芬兰发起进攻。

这时,芬兰虽然已经把部队从平时的三万扩充到了十万,但坦克数量不到一百辆,飞机也只有一百零四架。面对敌人如此庞大的兵力,还是有一些力不从心。毫不夸张的说,对付芬兰这点兵力,苏联已经称得上“杀鸡用牛刀”。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场毫无悬念,又毫无意义的战争。

然而,弱小的芬兰虽然兵力不及对手,但占据着地形和气候的优势。芬军依托防御工事以及森林、河流、沼泽,极大的制止了苏军的推进。

在暴风雪、浓雾和黑夜的掩护下,化整为零的芬兰军队有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以班排为单位打击苏军。他们的攻击目标是苏军的后勤补给,不少苏军士兵因为缺衣少食,被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活着的人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

芬兰军队结合敌强我弱的态势,组建了许多狙击小组。狙击小组的士兵往往都是猎户出身,他们胆大心细,枪法精湛,能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即便是被对手发现后,也能迅速撤离或是隐逸起来,而不被察觉。苏军对这些人既怕又恨,但却无可奈何。

就这样,在芬兰军队各种灵活打击之下,从十一月底到十二月末的第一阶段,苏军伤亡便接近十五万人。

其中的一次战役,芬兰军队以“死亡九百人,伤一千七百人的代价”消灭了高达三万名苏军。苏军的两个师被成建制的歼灭。

自此,斯大林打算用十几天就结束战争的想法彻底落空。

3.

前线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回了莫斯科。苏联高层十分震惊,斯大林甚至与担任国防人民委员的西洛夫对骂起来。斯大林指责西洛夫无能。西洛夫则抄起一个盘子狠狠摔到地上,大声喊道:“还不是因为你把将军都杀掉了……”

斯大林冷静下来后,决定更换前线指挥将领。参加过一战的铁木星哥很快成为前线统帅。

铁木星哥到任后,先是撤换了大批不能胜任的高级军官。加强了对军队的思想纪律教育。接着增援前线,改善后勤供给条件,最后则是吸取失败教训,加强军队训练。

为了应对芬兰军队的滑雪部队。铁木辛哥也效仿对手,组建了苏军的滑雪部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准,苏军重新对芬兰发动进攻,并且取得了一次胜利。为了扩大战果,斯大林又向苏芬边境增派了四十五个师,总计六十万兵力。

凭借着庞大的兵力,苏军不顾伤亡,采用人海战术对芬兰军队阵地进行猛攻。苏军飞机大炮也毫不吝惜弹药,对芬军防区进行狂轰滥炸。

在苏军猛烈的打击下,芬军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损失殆尽,防线一道接着一道被突破。芬兰高层不得不接受瑞典等国的斡旋。

经过象征性的谈判,芬兰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所有领土要求。

持续数月的战争给芬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芬兰军队投入作战的兵力仅有十万左右,最终超过两万五千人受伤,五万五千人死亡,几乎全军覆灭。但获胜的苏联除了国土上占到便宜以外,其他方面的损失远远大于芬兰。

为了这次战争,苏联动用了一百万一十万部队,结果阵亡约二十多万人,失踪数万人,另有约三十万人受伤。此外还损失了一千多架飞机和两千多辆坦克。胜利固然不假,但同时也是极为惨烈的胜利。

斯大林如果不是凭借着完全碾压芬兰的国力,这场战争的输赢还不一定。表面上苏军胜了,实际上苏军在整个世界面前输得一塌糊涂,也让希特列看到了苏联外强中干的本质。

可以肯定地说,希特列之所以敢于袭击苏联,同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脱不开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希特列在拿下法国之后,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进攻苏联的问题,甚至因此引发了严重的失眠问题。希特列十分清楚,苏联的国土面积以及战争潜力并非德国所能比拟。

但苏芬战争,苏军的表现让希特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德军将领普遍认为:以苏军在芬兰战场上的表现,德军一个师能够轻松战胜苏军两个军。

正因为如此,苏芬战争结束不久,德军高层便开始着手制定对苏作战计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