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全球滥用人脸识别数据的案例屡见不鲜

文/徐珊珊

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人们在享受智慧成果的同时,也承担着这项先进技术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由人脸识别引发的个人信息泄漏,甚至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日,造车新势力的代表小鹏汽车就卷入了类似的争议漩涡。12月3日,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因向第三方公司购买22台人脸识别摄像设备,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非法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1623张,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10万元。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天眼查截图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当事人通过第三方公司研发的算法对面部数据进行识别计算,以此进行门店的客流统计和客流分析,包括进店人数统计、男女比例、年龄分析等。据悉,当事人在旗下7家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设备,采集消费者面部识别数据,并未经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

“第三方公司”

在上述处罚书中, “第三方公司”被多次提及。尽管未披露其是何许人也,但有信息显示,这家摄像设备供应商实为悠络客。

天眼查信息显示,悠络客是国内领先的新零售新门店人工智能服务商,为新型门店提供人、财、物三位一体的智能管理及数据分析服务。该公司在其官网介绍,截至目前累计签约门店数达165.6万家。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截图来自悠络客官网

在这起案件中,涉事小鹏汽车销售门店的面部数据会全部上传至悠络客后台系统,再由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供前者经营使用。

小鹏汽车就此道歉,声称“涉事门店本意是希望通过对门店客流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改善接待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到店客户”,并表示已拆除相关人脸识别摄像设备,并删除上传的人脸照片。

然而,由此引发的舆论争议并没有消减。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图片来源:央视网

一方面,悠络客在非法收集人脸信息方面已是常客。该公司曾被央视“3·15”晚会公开点名。事后第二天,悠络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开展自查。

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已经成为涉事公司安抚众怒的一种手段、一个标配。但事实摆在眼前,悠络客这位“惯犯”名利双收的坦途将通向何方,充满了未知。

另一方面,小鹏汽车销售门店的作为再度让公众提起对于隐私泄漏的担忧。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涉事公司由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股。

小鹏汽车在2019年正式启动新零售计划,采取2S(体验/销售)+2S(交付/服务)+超级充电的线上线下多渠道布局,实现直营+授权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这一新零售模式在市场端取得了积极反响,但目前似乎开始显露出问题。

“10万少不少”

而在这个案件中,除责任权重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罚金。10万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鹏被罚10万元

图源:网络

按43万张面部照片数量计算,收集一张脸的面部信息约被罚0.23元。这样的计算方式显然不客观,但用户信息遭泄漏已成既定事实,如何让消费者彻底放下担忧将是立法应首要思考的事项。

实际上,全球滥用人脸识别数据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房地产领域,利用人脸识别分析用户画像,从而实现精准抬价,是业内默认的一项“潜规则”。

《钱江晚报》曾针对宁波政府在房地产领域的人脸识别专项执法行动发表一篇题为“滥用人脸识别,重罚才能震慑”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只有监管范围全面,处罚果断有力,侵犯隐私权的现象才能真正得到遏制。

以美国社交网络媒体Meta(原Facebook)来说,该公司曾因在伊利诺伊州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而遭到用户集体诉讼。据了解,Meta从该州数百万用户的照片中获取面部数据用于标签建议。

去年11月,这起集体诉讼案以Meta同意支付6.5亿美元画上句号。根据伊利诺伊州生物特征隐私法,每张未经允许被Meta自动识别的照片,都有可能获得1000~5000美元的赔偿。

相比之下,小鹏门店被处以10万元罚款确实少了。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身份确认,还是支付结账,仅需要几秒人脸扫一扫,便可以轻易完成。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脸一扫,信息全有”。

消费者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2021年4月9日,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终审判决,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败诉。人民网评论称,审判结果表明,“我们可以勇敢地向人脸识别说‘不’”。但显然,人们都在等待相关法案的出台。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有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