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濫用人臉識别資料的案例屢見不鮮
文/徐珊珊
人工智能時代撲面而來。人們在享受智慧成果的同時,也承擔着這項先進技術帶來的不可預知的風險,例如由人臉識别引發的個人資訊洩漏,甚至更嚴重的安全隐患。
近日,造車新勢力的代表小鵬汽車就卷入了類似的争議漩渦。12月3日,上海小鵬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因向第三方公司購買22台人臉識别攝像裝置,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間非法采集上傳人臉照片431623張,被上海市徐彙區市場監管局處以罰款10萬元。

天眼查截圖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當事人通過第三方公司研發的算法對面部資料進行識别計算,以此進行門店的客流統計和客流分析,包括進店人數統計、男女比例、年齡分析等。據悉,當事人在旗下7家門店安裝人臉識别攝像裝置,采集消費者面部識别資料,并未經得消費者同意,也無明示、告知消費者收集、使用目的。
“第三方公司”
在上述處罰書中, “第三方公司”被多次提及。盡管未披露其是何許人也,但有資訊顯示,這家攝像裝置供應商實為悠絡客。
天眼查資訊顯示,悠絡客是國内領先的新零售新門店人工智能服務商,為新型門店提供人、财、物三位一體的智能管理及資料分析服務。該公司在其官網介紹,截至目前累計簽約門店數達165.6萬家。
截圖來自悠絡客官網
在這起案件中,涉事小鵬汽車銷售門店的面部資料會全部上傳至悠絡客背景系統,再由其進行統計與分析,以供前者經營使用。
小鵬汽車就此道歉,聲稱“涉事門店本意是希望通過對門店客流等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改善接待流程,更好地服務于到店客戶”,并表示已拆除相關人臉識别攝像裝置,并删除上傳的人臉照片。
然而,由此引發的輿論争議并沒有消減。
圖檔來源:央視網
一方面,悠絡客在非法收集人臉資訊方面已是常客。該公司曾被央視“3·15”晚會公開點名。事後第二天,悠絡客在其官方微網誌釋出聲明稱,已成立專項工作組,将開展自查。
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已經成為涉事公司安撫衆怒的一種手段、一個标配。但事實擺在眼前,悠絡客這位“慣犯”名利雙收的坦途将通向何方,充滿了未知。
另一方面,小鵬汽車銷售門店的作為再度讓公衆提起對于隐私洩漏的擔憂。
公開資訊顯示,涉事公司由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間接持股。
小鵬汽車在2019年正式啟動新零售計劃,采取2S(體驗/銷售)+2S(傳遞/服務)+超級充電的線上線下多管道布局,實作直營+授權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這一新零售模式在市場端取得了積極反響,但目前似乎開始顯露出問題。
“10萬少不少”
而在這個案件中,除責任權重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要素:罰金。10萬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
圖源:網絡
按43萬張面部照片數量計算,收集一張臉的面部資訊約被罰0.23元。這樣的計算方式顯然不客觀,但使用者資訊遭洩漏已成既定事實,如何讓消費者徹底放下擔憂将是立法應首要思考的事項。
實際上,全球濫用人臉識别資料的案例屢見不鮮。
在房地産領域,利用人臉識别分析使用者畫像,進而實作精準擡價,是業内預設的一項“潛規則”。
《錢江晚報》曾針對甯波政府在房地産領域的人臉識别專項執法行動發表一篇題為“濫用人臉識别,重罰才能震懾”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隻有監管範圍全面,處罰果斷有力,侵犯隐私權的現象才能真正得到遏制。
以美國社交網絡媒體Meta(原Facebook)來說,該公司曾因在伊利諾伊州使用人臉識别技術而遭到使用者集體訴訟。據了解,Meta從該州數百萬使用者的照片中擷取面部資料用于标簽建議。
去年11月,這起集體訴訟案以Meta同意支付6.5億美元畫上句号。根據伊利諾伊州生物特征隐私法,每張未經允許被Meta自動識别的照片,都有可能獲得1000~5000美元的賠償。
相比之下,小鵬門店被處以10萬元罰款确實少了。
如今,人臉識别技術已經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身份确認,還是支付結賬,僅需要幾秒人臉掃一掃,便可以輕易完成。毫不誇張地說,随着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人臉一掃,資訊全有”。
消費者要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2021年4月9日,國内“人臉識别第一案”終審判決,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敗訴。人民網評論稱,審判結果表明,“我們可以勇敢地向人臉識别說‘不’”。但顯然,人們都在等待相關法案的出台。畢竟一個人的力量真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