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黄钺,钺以黄金饰斧,色黄,故称。本是天子銮驾仪仗,亦用此以表征伐,若大将出征,重其命,则假黄钺以代表皇权,假其权威,得专制生杀大将使统帅军队,假,意指摄取、代理。假黄钺,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加给代表皇帝亲信的大臣的官称。有时大臣欲禅代也先假黄钺,意为表示代天子总摄三军将领的最高统帅,常常和加九锡连在一起作为权臣步上皇帝宝座前的必进之阶梯。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黄钺很早就出现了。《事物纪原·戎容兵械部·黄钺》:舆服志曰:黄帝置。《内传》曰:“帝将伐蚩尤,玄女授帝金钺,以主杀,此其始也。”《文选·班固·典引》:“乘其命赐彤弧黄钺之威。”《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盐铁论·徭役》:“执黄钺牧誓之野。”《白居易·七德舞》:“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三国志·魏书·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三国志·陆逊传》:“曹休军众入寇,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陆机为陆逊作铭曰:“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注引《吴录》云:“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可见其地位之高,仪制之重。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陆逊剧照

《世说新语·方正》载:诸葛亮出师与司马懿对阵于渭水,司马懿闭垒不出,亮多方设计,欲诱之出军。懿终不出,亮使谍者探察,回报云:“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三国志·魏书·辛毗传》云:“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辛毗持节,仗黄钺,就是代表了皇帝的权威。三军都要听命。就连大将军司马懿也要俯首听命而不敢犯违。故仗黄钺在军队中的权威实在了得。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到了两晋时,假黄钺除亲王外,异性大臣只有贾充、王衍、杨骏、苟晞、谢安等数人而已。他们在朝廷中都是拥有军政大权的权臣。

《齐书》载:(南朝宋)萧道成将伐宋,王俭议:必须先加黄钺。《梁书》载:武帝率军东下,宁朔将军庾域曰:“黄钺未加,非所以总率侯伯。”当用兵征伐之时,黄钺比之于九锡更加重要。《梁书·庾域传》:“和帝遣御史中丞宗夬衔命劳军。域乃讽夬曰:‘黄钺未加,非所以总率侯伯。’……即授高祖(梁武帝)黄钺。”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梁书·武帝纪上》载:“南康王即帝位于江陵,改永元三年为中兴元年,遥废东昏为涪陵王。以高祖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宣德皇后令废涪陵王为东昏侯,依汉海昏侯故事。授高祖中书监、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万户,给班剑四十人,黄钺、侍中、征讨诸军事并如故;依晋武陵王遵承制故事。”

和黄钺不同,九锡为: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鈇钺,九锡秬鬯,谓曰九锡。历史上,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接受过九锡;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代前朝的代名词。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假黄钺与曹操加九锡的比较

曹操割发代首

显然,“假黄钺”主要代表皇帝对一个大臣的信任,给他可以诛杀大将的特权,或是也可视为打仗时的一种笼络手段。而加九锡开始也是为了笼络大臣,给以特权政治待遇,但到了后面基本上是为权臣篡位做准备的阶梯,如果一个人既加九锡,又假黄钺,基本上权力就等同皇帝,因为如果再赏,也只有把皇位禅让给他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