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虹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在城市中,想运动锻炼但找不到方便合适的场所,是不少人遭遇过的问题。

如何让市民都能够在健身时有处可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上海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充分利用土地,建设更多新建场馆,改建老旧场馆,扩展更多建筑用途……这是上海近年大力推进的措施,也是未来满足更多市民健身需求的重要渠道。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体育场馆时,措施的实施效果也得到了市民好评——正如一位市民所说:“既然有了场馆就想要来运动。”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市京体育产业园。

对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据统计,“十三五”末,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585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35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长0.59平方米,已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但是管理部门并未满足于这样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未来目标。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处长余诗平表示,上海市体育健身场所仍有三个短板: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专业人员指导健身。

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未来也将“对症下药”——通过实现多方位供给、均衡化供给、高效能供给的方式,让更多市民能够便利享受到运动设施。

据了解,到2025年,上海市计划新建或改扩建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8000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6平方米左右。

与此同时,都市运动中心将实现区级全覆盖,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驿站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逐步扩大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街镇覆盖面,新建不少于100家;新建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中环篮球公园。

变废为宝,增加运动场所

在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想要增加体育运动场所的面积并不容易。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就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上海市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要“挤”出土地用于体育运动难度不小。

这也意味着,相比于用地较为宽松的郊区,想要在市区增加体育运动场所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创意”。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市京体育产业园就是一个例子。据产业园总经理宋涛透露,这片区域原本是厂房,后来转型改造成体育场馆之后非常受周边市民欢迎,目前已经成为了包括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多个项目在内的体育运动综合体。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而位于普陀区的中环篮球公园,同样是一个“变废为宝”的优秀案例。

该篮球公园坐落于中环高架桥下,由原废品回收站与垃圾清运站改造而成。如今,这座实现了24小时智能自助运营的场馆已经得到了许多市民的青睐。

市民吕先生就表示,自己每周都会来两三次:“我就住在附近,看到这里从没有球场到建起球场很有感触,经常下班了晚上十点过来也很方便,既然有了场馆就想要来运动,工作劳累之余也出出汗。”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不同运动场所照顾不同人群

在努力增加更多体育运动场所的同时,上海也在着力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运动服务。除了面向大众的都市运动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外,也设立了面向职场人士的职工健身驿站。

而对于老年群体,上海市也推出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为老年人打造科学运动健身的平台。

位于长宁区的虹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就开在方便居民抵达的小区内,同时还配备了多种高科技设备:入会的老人将会建立健康档案,根据身体条件由运动健康师设计锻炼方案。在运动时,老人还会佩戴心率检测带,实时通过屏幕监测心率,调整合适的运动强度。

如何为城市增加健身场所?这是来自上海的成功经验

现场心率监测。

老人运动的情况和身体数据变化也会进行记录,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复评。在此运动锻炼的潘女士说:“这里很受老年人好评,平时还有讲座和运动指导等。”

“(运动锻炼之后)变化很大,不光身体好,心情也变好了,大家都愿意来,希望像这样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每个区域,每个街道都能开办一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