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虹橋街道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在城市中,想運動鍛煉但找不到友善合适的場所,是不少人遭遇過的問題。

如何讓市民都能夠在健身時有處可去?為了達成這一目标,上海給出了自己的方案。

充分利用土地,建設更多建立場館,改建老舊場館,擴充更多建築用途……這是上海近年大力推進的措施,也是未來滿足更多市民健身需求的重要管道。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體育場館時,措施的實施效果也得到了市民好評——正如一位市民所說:“既然有了場館就想要來運動。”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市京體育産業園。

對主要問題“對症下藥”

據統計,“十三五”末,全市體育場地總面積5850.5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達到2.35平方米,較“十二五”末增長0.59平方米,已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但是管理部門并未滿足于這樣的成績,而是進一步提出了更高的未來目标。

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體育局規劃産業處處長餘詩平表示,上海市體育健身場所仍有三個短闆:總量不足、分布不均、使用率不高。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專業人員指導健身。

為了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未來也将“對症下藥”——通過實作多方位供給、均衡化供給、高效能供給的方式,讓更多市民能夠便利享受到運動設施。

據了解,到2025年,上海市計劃建立或改擴建健身設施項目不少于8000個,新增體育場地面積不少于60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将達到2.6平方米左右。

與此同時,都市運動中心将實作區級全覆寫,社群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驿站基本實作街鎮全覆寫,逐漸擴大長者運動健康之家街鎮覆寫面,建立不少于100家;建立社群健身設施覆寫率達到100%、行政村健身設施覆寫率達到100%。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中環籃球公園。

變廢為寶,增加運動場所

在如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想要增加體育運動場所的面積并不容易。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桂勁松就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上海市中心城區寸土寸金,要“擠”出土地用于體育運動難度不小。

這也意味着,相比于用地較為寬松的郊區,想要在市區增加體育運動場所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創意”。

位于上海市楊浦區的市京體育産業園就是一個例子。據産業園總經理宋濤透露,這片區域原本是廠房,後來轉型改造成體育場館之後非常受周邊市民歡迎,目前已經成為了包括籃球、羽毛球、網球、遊泳等多個項目在内的體育運動綜合體。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而位于普陀區的中環籃球公園,同樣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優秀案例。

該籃球公園坐落于中環高架橋下,由原廢品資源回收筒與垃圾清運站改造而成。如今,這座實作了24小時智能自助營運的場館已經得到了許多市民的青睐。

市民呂先生就表示,自己每周都會來兩三次:“我就住在附近,看到這裡從沒有球場到建起球場很有感觸,經常下班了晚上十點過來也很友善,既然有了場館就想要來運動,工作勞累之餘也出出汗。”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不同運動場所照顧不同人群

在努力增加更多體育運動場所的同時,上海也在着力針對不同的人群,推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運動服務。除了面向大衆的都市運動中心、社群市民健身中心外,也設立了面向職場人士的職工健身驿站。

而對于老年群體,上海市也推出了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為老年人打造科學運動健身的平台。

位于長甯區的虹橋街道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就開在友善居民抵達的小區内,同時還配備了多種高科技裝置:入會的老人将會建立健康檔案,根據身體條件由運動健康師設計鍛煉方案。在運動時,老人還會佩戴心率檢測帶,實時通過螢幕監測心率,調整合适的運動強度。

如何為城市增加健身場所?這是來自上海的成功經驗

現場心率監測。

老人運動的情況和身體資料變化也會進行記錄,并由專業人員進行複評。在此運動鍛煉的潘女士說:“這裡很受老年人好評,平時還有講座和運動指導等。”

“(運動鍛煉之後)變化很大,不光身體好,心情也變好了,大家都願意來,希望像這樣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每個區域,每個街道都能開辦一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