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上班族走出“格子间” “见缝插针”动起来

■“健康是一种责任,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让生命更有质量”

年轻上班族走出“格子间” “见缝插针”动起来

视觉中国/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沛然 刘尚君

午休2小时,走出“格子间”

健身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年轻的上班族不再简单地“中午趴一会”,而是挤出时间,“打卡”健身房、体育馆和户外健步道。

95后姑娘陈旭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平时经常不按时吃饭,熬夜、刷剧、吃夜宵,让她的身材完全走了样。为了燃脂塑形,陈旭利用午休时间,每天打卡公司附近以“不办年卡、按次收费、专业教练、没有推销”为卖点的“网红”健身房——超级猩猩(Supermonkey)。

“我不能忍受自己现在的身材,可我也不喜欢很多健身房里教练、销售随时推销办卡。”陈旭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像这样简简单单的就挺好,通过微信小程序约个课,自动签到入场,利用午休时间出出汗、减减脂。”陈旭笑言:“我的苗条不是梦。”

与陈旭不同,杂志社95后编辑姜鹤健身的选择是游泳。“我的工作需要常年伏案,对着电脑,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年纪不大,颈椎问题不小”。姜鹤说,为了锻炼身体,放松身心,每天午休时间,她都去附近的游泳馆游泳。“换上泳衣,戴好泳镜,纵身跃入泳池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让压力在水中得到释放,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健身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做公益。”电气工程师尔彰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自己微信运动“一块走”小程序界面。尔彰每天会利用午休时间,在公司附近街心公园的健步道快走。他通过微信运动计步功能记录健步走步数,完成网上虚拟打卡云游吉林长春,并通过公益“捐步”的形式,捐助肾衰竭血透患者。

“附近有这么好的公园健步道,最适合我这种‘抽空’健身的人了。”尔彰说,走出格子间,离开钢筋水泥,在城市的“绿肺”走走,整个人心胸都会开阔很多。

释放工作压力,健身“夜经济”

晚上8点,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健身房里,依旧人头攒动。“白天要忙工作,我的健身计划,只能放在晚上了。”互联网公司职员夏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下班一般都得晚上7点了,到家还得一个小时,所以我选择公司附近的健身房,路上花费的时间不会太长。”夏炎通常会做一小时的力量训练,半小时的有氧训练。

普拉提教练张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和她约课的夜间(晚6点以后)客户,占到全天客户数量的四成左右,上班族是主要群体。入行7年,从减脂、塑形、拉伸到如今火热的普拉提,张欣感知到这届年轻人对健身需求的变化,“以前一说健身就是减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到了体态问题,不再极端地追求‘以瘦为美’。”她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课程太满,张欣有时晚上10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她感觉,除了教练的身份,有时自己扮演一个“倾听者”,“运动是很多上班族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每一次尽情流汗、大口呼吸甚至是健身时戴上的‘痛苦面具’,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身体放松和精神放松。”

居家健身,健身新“玩法”

“随时可以动起来,也不用专门换装,更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简直不能更完美了。”在95后张萌看来,居家健身满足了年轻人对完美运动空间的所有想象。

从事编剧工作的张萌,是健身类App“Keep”的忠实用户,自我评价是“微胖界少女”。

“每天30分钟左右,状态好就50分钟。开始的时候第二天起来肌肉会酸,现在好很多了”。平板支撑、卷腹、俯卧撑……张萌拉着合租伙伴一起,在家做运动。

智能设备、健身视频和直播课程,为居家健身的人们增添了信心和动力。根据Fastdata《2021年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报告》和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的统计,国内线上健身用户数量已突破2.61亿,其中有23%是在疫情期间才开始接触居家健身,但有60%表示会坚持这项习惯。

东四环边上的一家健身工作室里,90后老板李京豫升级了自己的营业方式。这两年,她开始录制短视频努力向一名健身博主转型,同时又为工作室添置了“家庭智能健身镜”等黑科技产品,只要登录App就能够在镜子中和客户同步连线“云”上课。

动起来,畅享“律动”之趣

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左手吃着麻辣夜宵、右手泡着枸杞茶……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朋克养生”,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日常。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全国妇联健康工程教育特聘专家、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左小霞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呈现出年轻化多发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在她看来,真正的养生,要“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运动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身材焦虑”在年轻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营养科门诊,左小霞接诊过过劳肥、厌食症等就医者,很多是青春期女生。“当下火爆的减肥集训班,来报名的,其实不乏一些在我们看来已经很瘦很瘦的小姑娘。”左小霞对此表示担忧。接受采访时,她提醒年轻人,“减脂不等于减重”,不要光盯着体重,而是要看身体质量指数(BMI),争取不做体重正常、但体型并不“瘦”的“瘦胖子”。“当身体真的减掉一大部分脂肪时,身材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千万不要以体重秤上的数字为减肥目标”。

“年轻人、上班族,我们推荐每日6000步左右的运动量”,左小霞表示,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选择多大的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判断。运动的时间、地点、项目可以因人而异,但是基本原则是共通的,运动前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补水。

自媒体时代,面对鱼龙混杂的健康知识和健身课程,左小霞建议年轻人也要“擦亮眼睛”,通过正规途径自觉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摆正心态拒绝盲目跟风,“运动是循序渐进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健康是一种责任,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左小霞呼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让生命更有质量。”

(应受访者要求,陈旭、姜鹤、尔彰、夏炎、张萌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