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处女作,其背景是法国的七月王朝时期,把握国家命脉、掌握大量资产的上流贵族,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而平民百姓却不得不受到资本家的无情剥削,尽管终日劳碌,却不得温饱。就在这种极端的生活背景下,诞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的爱情夭折,更像是一个投诉无门的底层人员,对那个时代的无情控诉。此书一出,直接轰动了法国文坛,人们感同身受,更加同情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

而与《茶花女》遭遇不尽相同的,还有古代小说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冯梦龙生活在明朝末期,多年与底层小人物接触,让他对底层劳动人民产生了怜悯与同情。在他塑造的杜十娘形象中,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结局虽然一样,却又有着不同的选择。从冯梦龙的《杜十娘》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在封建礼教下的女子为爱抗争,不顾一切的顽强精神,这在当时女弱男强的时代背景下,是极为罕见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从《茶花女》和《杜十娘》的悲惨遭遇,浅析中西文化的异同。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一、玛格丽特与杜十娘人物地位有何异同?

玛格丽特,是个出生在乡村田野的美丽少女。她代表的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最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维持生计,亦是为自己寻找一份生机。她来到了美丽繁华的都市,巴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与玛格丽特自身的贫困潦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生活的无情欺压,她像是被命运指引一般,开始了她的卖笑生涯。玛格丽特虽然流落风尘,眼睛里却始终透露着对爱情的渴望,那份纯洁让她在上流社会中深受好评,还有一位年迈的公爵,愿意给她一笔钱供她生活。《茶花女》中说过:

“玛格丽特虽然着纵欲的生活,但她的面容却呈现出处女般纯真的神态,甚至带着一些稚气。”

十年如一日的交际应酬,让她看透了人间冷暖,与上流社会的虚伪面孔。

她和别的交际花不一样,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迟早有一天要离开,所以她从来没放弃过希望。她努力攒钱,只希望能够有一天,能够遇到真爱,带她离开这个淤泥一般的地方。她聪明且放肆,她说过:

“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讨不住他们的虚荣,他们就抛弃了我们。”

在当时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玛格丽特并没有迷失在这种,奢侈的享受中,反而是在努力积蓄力量,冲破牢笼,寻觅生机。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杜十娘的境遇,和玛格丽特如出一辙,与之不同的是,玛格丽特曾经有机会选择,而杜十娘是真的被迫。杜十娘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因其父亲被诬陷下狱,全家没了经济依靠。就这样,杜十娘像是商品、又像浮萍一般被卖入了青楼。杜十娘受到原生家庭的熏陶,加上青楼老鸨的种种调教,虽然沦落风尘,却与其他青楼女子不同,她是花魁,她有一份抗争的权力。即便这份权力,也是依托青楼老鸨。虽然身在青楼,她和玛格丽特一样,有着对爱情纯美的期盼。她始终在等候,那个对的人,不希望大富大贵,只想要粗茶淡饭,琴瑟和鸣。

当面对富商孙富的示爱,她傲慢地说:

“孙先生初次见面就谈行情,真不失商人本性,你可知世上还有银钱买不到的东西?”

杜十娘虽然是妓女,却大有卖艺不卖身的架子。依托老鸨赠与的保护伞,底下的粉客都以能见到杜十娘一面为荣。杜十娘的身价颇高,想要与她一度春宵的公子哥并不少,但能她同意的却是凤毛麟角。老鸨与杜十娘虽然是雇主与奴役的身份,却也不得不形成一种共生。因此杜十娘和玛格丽特虽然同为妓女,人物地位却大有不同。按玛格丽特所说,她一旦离开那种交际场所,便没办法维持生存。而杜十娘虽然同为底层小人物,却依靠自己的智慧,在那种背景下位置争取了一方天地与自由。从这点来看,杜十娘是比玛格丽特幸运的。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二、玛格丽特与杜十娘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何异同?

玛格利特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快速发展的时候。而显然,国王路易·菲利普并没有意识到,当大门完全向上流贵族与资本家,敞开的后果是怎样的。在小仲马《茶花女》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法国还没有出现经济危机。因此举国上下的生活基调,正如书中开篇描绘那样,上流贵族与资本家每日享受,不劳而获,底层贫困百姓终日劳碌,去难以生存。这种畸形的生活形态,就注定一些人的悲剧,而玛格丽特,就是小仲马笔下,那些贫困大众的化身。其实,玛格丽特也是小仲马自己,因为他的身世坎坷,从小就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让他的文字更富有共鸣,因此书完结后,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们从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法国,阶级分明,呈现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形。而玛格丽特作为一个妓女,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若非是后来的阿尔芒出现,也许等待她的结局,大抵会随着年华老去,而被上流社会一脚踹开。穷人一生辛劳却不得尊重,资本家纸醉金迷却大发横财。小仲马刻画的《茶花女》,就是以这种背景为全书基调,奠定了悲凉的底色。反应的是所有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而杜十娘所在的时代背景,是明朝的末期。明朝末期,由于魏忠贤的总领朝政,朝廷的腐败早就越陷越深,百姓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下,反而越发苦不堪言。当时的文学家冯梦龙见状,便以小说为寄托。将对封建统治的抗争,化身为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其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就是杜十娘。明朝时期的女性地位同前朝一样,在女弱男强的大时代背景影响下,如同杜十娘自己所说:“蹉跎半生,不过一商品尔。”值得一提的是,杜十娘死后,周遭人都咬牙切齿,痛揍了李甲与孙富一顿。这里并非是路人的善意与好心,而是得益于思想家朱熹崇尚儒家学说,明朝对于儒家学说的传播,也是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儒家的核心思想便是人人平等,因此见到这个女子被如此欺辱,才会激起路人的愤恨。同样是女性地位底下,但是《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除了当时的阿尔芒,谁又愿意为她说句话呢?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三、玛格丽特与杜十娘的结局有何异同?

玛格丽特与杜十娘的一生,是爱带给了她们生的希望,却又无一例外地,将她们推入深渊。玛格丽特散尽多年的积蓄,希望和阿尔芒厮守终生。她毅然决然放弃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甘愿回到乡村,和阿尔芒度过平淡的一生。清粥小菜,亦是幸福。但是七月王朝的笼罩下,哪里会有那么平坦顺遂的爱情呢?面对阿尔芒的老父亲,玛格丽特像个高贵的妇人,她大方地说出她的过去,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羞耻。反而是阿尔芒的态度,让她产生了一丝寒意。也许从头到尾,阿尔芒始终是介意她的身份。阿尔芒的父亲,以家族脸面与他儿子的光明前程,对玛格丽特施压。玛格丽特最终放弃了到手的爱情,又变成了孤家寡人,带着一身病痛与阿尔芒的误解,回到了那个冰冷的城市,巴黎。除了爱情的转瞬即逝令她伤心,葬身在这个让她唾弃的城市,更是让她无可奈何。等到阿尔芒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看到了玛格丽特的遗言写道: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我想,这是玛格丽特对世俗的封建眼光,最后的反击。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杜十娘同样是受到了男人的“欺骗”,最后抱着百宝箱跳河,香消玉殒。与玛格丽特的结局,却有着实质性的不同。杜十娘虽然心灰意冷,但是她是自由的。除了她自己,没人可以阻拦她寻求真爱。她在青楼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只要不中意,没有一个男子能入她的眼睛。即便是最后所托非人,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她也是那样地大方,没有过多解释,以一死来作为对离甲与孙富的报复。她代表的是封建统治下的贫苦女子,而李甲与孙富代表的,就是封建的统治者。杜十娘虽死,却赢得了人们的赞颂与敬佩。玛格丽特在这场爱情中,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她输在怯懦,输在犹豫。她表面的洒脱掩盖不了内心被俗世的束缚。所以她死得很憋屈。她死后,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仍在继续,除了墓前阿尔芒送的一束鲜花,哪有人会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子,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呢?

《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

总结:

《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不在一个时代,却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杜十娘与玛格丽特,是在封建统治下的两种不同的反抗。杜十娘是向死而生,而玛格丽特却是悄然散场。通过阅读这两本著作,我们会发现,其实中西文化最大的共同点,不在于借助个人形象,来引起共鸣。而是以“物件”作为意象,作为小说精神寄托的载体。比如杜十娘的百宝箱,里面到底多值钱,从未有人知道,恐怕连杜十娘本人都不知道。但却是试探真心的试金石。

从百宝箱出场,到最后跳河寻觅无踪。我们是能感受到杜十娘的那种绝望。就像《桃花扇》里说地那样: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就是这种转瞬即逝,才会让读者怅然若失,进行深度思考。而《茶花女》亦是如此,那白茶花,也同样是纯洁的玛格丽特的化身。出场的时候和玛格丽特一样高傲、纯洁,最后也像她所追求的爱情一般,衰落。抛开书籍本身,更高层次的思考,中西文化的异同也许才是最大的收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