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

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

《文物》 1989年09期 侯毅

太原金胜村251号墓迄今尚未发现铭文、简牍等文字资料,缺乏判断墓主身分的确切证据,笔者试从此墓地理位置、棺椁制度、随葬器物以及车马殉葬坑诸方面的分析入手,对墓主身分作初步判断,求正于方家。

一、墓葬的地理位置

金胜村251号墓是一座春秋晚期的积石积炭大型木椁墓,墓中随葬的青铜器绝大多数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点。此墓东南3公里是东周时期的晋阳古城。根据时代与器物特征,此墓与古城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晋阳因建于晋水之北而得名。其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497年,《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战国策 赵策一》记载,张孟谈曾对赵襄子说:“夫董阕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泽修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上述记载说明,晋阳城垣的创建一定早于公元前497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晋阳已是赵氏的封邑了。从公元前497年直至公元前423年之前,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重要根据地。

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

251号大墓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鉴、盘、匜、舟、簋、甗、甑、罍等,铜器纹饰以蟠螭纹、陶索纹、夔龙纹、凤鸟纹以及多种几何纹为主,侯马特有的夔龙吞虺纹在这里也有较多发现。如果把这批铜器与侯马铸铜遗址春秋晚期的陶范相比,简直如出一辙。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太原金胜村春秋大墓所出青铜礼器,就是侯马(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官营铸铜作坊所造。春秋晚期,“晋国之政将归六卿"。而六卿之中,又以韩、赵、魏势力最强。从公元前497年起,赵氏又把持晋国国政达二三十年之久,有铸造重器的力量。再者,晋阳古城与这座大墓的地理位置关系,也符合春秋时列国都城与公墓的分布规律。所以,251号大墓墓主应是春秋晚期赵卿氏族中的一员。

二、随葬器物所反映的墓主身分

251号墓没发现任何扰乱现象,保存得相当完整。不仅为研究春秋时的礼乐制度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判断墓主身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51号大墓的随葬器物,礼、乐、兵、车四类齐备。就礼器而论,计有鼎25件,豆14件,鉴和鬲各6件,莲花瓣盖铜方壶和箫各4件,盘、舟、甗、匜、甑各2件。I式鼎形制巨大,附耳,深圖底,兽蹄形三足,足上部饰高浮雕兽头,通高100、口径104厘米,当是“煮于梭曰亨"的镣鼎。皿式鼎7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皆有钵形盖、附耳、圜底、蹄足,系陈具牲肉的升鼎(也称正鼎或牢鼎)。II式鼎4件,形制纹饰相同,皆无盖,直耳,圜底,兽蹄足,尺寸大致相次;IV式鼎(敦形鼎)5件,形制相同,尺寸相次,其最大1件小于II式鼎最小的1件。

根据鼎内遗物,这两种类型的9件鼎,应是一套大牢九鼎。所谓牢鼎,并非一定是形制相同、尺寸相次的一套,杂取各类形状的鼎搭配成牢的情况,即使在礼制相当严格的西周也不乏其例。V式鼎(鬲形鼎)的6件,也是形制纹饰相同,尺寸大小相次,从鼎内遗物来看,应是置放铜羹的羞鼎,是为两套大牢正鼎而设置的陪鼎,其数目也正与

“大牢,陪鼎有三”的记载吻合。14件豆中,有8件盖豆、4件方座豆和2件平盘豆。春秋晚期的礼器组合已以豆代瓮,这14件豆正与两套大牢之鼎配伍。至于壶、盘、舟、匝、甑、鉴、鬲、童、甑等其他青铜礼器,也应分别从属于两套大牢之鼎。由此可见,此墓陪葬的青铜礼器,是比较完整的一套大牢九鼎和一套大牢七鼎。

《周礼 天官 膳夫》曰:“王举一日,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玄注"'王举一日,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云:“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如果严格按照西周礼制衡量,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大牢九鼎之礼。成书于东周的《仪礼 公食大夫礼》中则记载:“上大夫八豆、八篦、六锄、九俎,鱼腊皆二俎。”礼食之时,鼎有一俎,九俎应有九鼎。证明至春秋时,列国诸侯也可使用九鼎之礼。那么,M251墓主人所使用的正是当时的诸侯之礼。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运用丧葬礼仪分析墓主身分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当时剧烈变化的及治、军事形势对传统礼制的冲击与影响。为了慎重起见,我们把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已发现的九鼎墓及墓主身分的材料列表以资对比(表一)O

如表一所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6座九鼎墓的主人,或为列国诸侯,或为列国上卿。关于河南汲县山彪镇1号墓的主人尚有争议,俞伟超先生分析墓主应是范子,高明先生认为当为魏侈,无论是范子还是魏侈,其身分均为晋国之卿。据渠川福同志的初步研究,251号大墓的埋葬时间,大致应在公元前475年 前425年之间(参见本刊本期渠川福《太原金胜村大墓年代的推定》),其下限不会晚于韩、赵、魏三家被正式列为诸侯之年。所以此墓墓主的身分也应是晋国的上卿。

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

三、椁室结构、棺制与冨主身分

据《吕氏春秋 节丧篇》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鉴,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驾葬所使用的標室及棺制,与陪葬青铜礼器一样,都是墓主生前身分的重要标志。

251号大墓是一座大型积石积炭木椁墓。墓坑为口大底小的斗状,墓口11x9.2、墓底8.8X6.8米。椁室长7.2、寛5.2、高3.4米。与同一时期七鼎、九鼎墓的椁室相比,其规模相当突出。在椁室四周和顶、底部,都堆积了厚近1米的石头和木炭,共计200多立方米。

由于积石和夯土重压,此墓椁室早已坍塌。经认真清理,可以辨出椁室原来的结构基本类似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图一),拥有头箱1、棺箱1、边箱2和足箱3。木椁最早是作为地上居室的象征物出现的,椁室的布局就是地上居室布局的缩影,因此可以从各级貴族的居室制度来分析墓葬中的椁制。周代宫室制度规定,列国诸侯一级享有前朝(堂)、后寝〈室)、左右房与下室,房的后半部称之为北堂。反映在椁室布局上,头箱象征前朝(堂),棺箱象征后寝(室),两个边箱象征左右房,3个、足箱当然就是北堂和下室了。联系251号墓头箱所置青铜礼器,与《仪礼 聘礼》中“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东鼎七;掌占之馔八,西夹六"即诸侯聘礼之仪的记应凫全一致,可以推知墓中的椁室为诸侯之制。

据简报介绍,墓主人使用了3层套棺,除发掘清理的棺板痕迹外,3套大小相次的棺环分里外3层排列,也可资证明。《礼记 檀弓上》载:“天子之棺四重"。郑注:

“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孔疏:“四重者,水牛、児

牛皮二物为一重也;又牠为第二重也;又属为第三重也;又大棺为第四重也。四重凡五物也。以次而差之,上公三重,则去水牛,馀兇、牠、属,大棺也;侯,伯,子、男再重,又去完,馀柚、属、大棺也。”《礼记 丧大记》郑注又云:“大棺,棺之在表者也。……上公革棺不被,三重也;诸侯无革棺,再重也。"上述记载说明,天子当用四重而实际上是五层棺,最里面一至二层为革棺,次为牠棺,再次为属棺,最外面的一层即为大槍°251号墓主的三层套棺从里往外应依次是牠、属、大棺,其棺制当是标准的诸侯之礼。

四、车马坑与墓主身分

251号大墓的车马坑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发现马44匹,车坑因部分毁坏现存车13辆,如加上已毁之车,总数至少有16辆。与已经发掘的东周时期资料比较完整的车马坑相比,这一规模确实宏伟。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把有关资料列表对照(表二)。

表中所列几组车鸟坑的墓主身分由高至低可分为列国诸侯、列国卿、列国大夫3个等级,从所殉葬的车、马数量上也能体现出身分上的差别。然而,251号墓主位列晋卿,所殉葬的车马不仅多于同级别的虢国太子,也大大超过了列国诸侯级的中山王与莒侯。为什么呢?据简报介绍,车马坑中所发现的13辆车均系实用车,其中绝大部分为战车。

试论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墓主身分

据郭宝钧先生研究,随葬之物“戈矛剑戟斧辙,象征武备;刀锯错凿锥削,象征文事(简册)軎辖衔勒,.象征出行,铲币海贝,象征财富;镜鉴带钩骨珠,象征衣饰的华美;积石积炭、棺钉漆皮,象征宫室的坚固。按照此论,251号大墓墓主所拥有的庞大鬲战车马队,自然是意在炫耀其生前的枚赫军威。另外,251号墓中随葬兵器很多,也是需要注意的。

我们再将10座东周大墓随葬兵器的情况列奏对照(表三)。251号大墓的兵器总数及大件兵器数目,在10座大墓中均居第一。这种情形同前面车马坑的情况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相互印证了251号大墓墓主生前一定是一位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显赫人物。

综合上述,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墓主的身分当为晋卿赵氏,在随葬青铜礼器和棺椁结构上却使用了列国诸侯的礼制;而车马坑与随葬兵器的规模,则大大超过一般诸侯。可见,在礼制紊乱的春秋晚期,“僭礼越制”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各级贵族的既定身分与级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实力。势力愈大,越制愈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