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看康熙皇十五子
胤禑
的生平,真的不算非常出彩:直到
雍正四年
(1726年)五月十八日,才被封为
多罗贝勒
,这还是因为,雍正要派他去景陵守护。胤禑乖乖去守了3年多陵后,虽然在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被加封为愉郡王,可惜,在
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初一
,就病逝了,只有
39
(虚)岁。
但康熙皇帝在世时,给胤禑找的正妻,是都统
石文炳
的女儿——
瓜尔佳氏
。而废太子
胤礽的嫡妻
,正好也是都统石文炳的女儿。
康熙皇帝将原太子妃的妹妹,指婚给胤禑,怎么看,这个十五阿哥胤禑,也不会是个不起眼的皇子吧。
有人或许会说,胤禑不受雍正重视,大概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不高。
《清皇室四谱》中记载,胤禑的生母是顺懿密妃
王氏。
王氏的父亲,是知县王国正。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有关于果亲王胤礼生母
勤妃陈氏
族人的抬旗记录,却没有关于
胤禑生母密妃
家族的记载,所以,王氏可能不是旗人。
王氏虽然一开始在宫里只是一个没有封号的“
庶妃
”,但在
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正式册封为“
密嫔
”,雍正即位之后,又将她晋位为“
妃
”。
王氏为康熙生了3个儿子,其中,年龄最小的十八阿哥
胤祄
早夭,只活到8(虚)岁。而康熙皇帝并没有按照惯例,将胤祄葬在黄花山,而是将其葬入了景陵妃园寝,这应该也是康熙对王氏母子的特殊照顾。
与胤禑一母所生的十六阿哥
胤禄
,在
雍正元年
(1723年)二月初五,被雍正过继给了已故的庄亲王博果铎。由此,胤禄得以袭封为
庄亲王
。后来,雍正皇帝弥留之际,还将胤禄列为4大辅政大臣之一。庄亲王胤禄,后来活到了73(虚)岁。
不禁让人有些好奇,这个待遇不及自己弟弟的十五阿哥胤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01
胤禑,出生于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是康熙皇帝第25个出生的儿子,但序齿为皇十五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二十六日,8(虚)岁的胤禑,第一次被康熙带着去巡幸塞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胤禑、胤禄、胤祄这一母同胞的三兄弟,都跟随康熙皇帝,一起去巡幸塞外。可谁曾想到,九月初四这天,8(虚)岁的胤祄在途中突然早夭。当时
16(虚)岁的胤禑
、14(虚)岁的胤禄,在失去亲弟弟的这一天,也见证了他们的二哥胤礽,被父亲废掉了太子之位。
上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康熙朝实录》中对胤禑的事迹记载,不是特别多,只有他在某年某月某日,陪同康熙皇帝巡幸塞外的记录。但《清史稿》中却记载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康熙皇帝有让老三诚亲王胤祉、
十五阿哥胤禑
、十六阿哥胤禄,一起负责涉及音乐、算法、天文方面书籍的编纂工作。这套书,就是后来的《律历渊源》。
(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修律吕、算法诸书,以诚亲王允祉、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充承旨纂修,何国宗、梅瑴成充汇编,陈厚耀、魏廷珍、王兰生、方苞等充分校。所纂之书,每日进呈,上亲加改正焉。
——《清史稿·卷四十五·志二十》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十七日,胤祉等人完成了音乐类的《律吕正义》部分。
和硕诚亲王允祉等,以御制《律吕正义》进呈。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卷之二百六十一》
康熙六十年(1721年),算法类的《数理精蕴》部分完成。
(康熙)六十年,御制算法书成,赐名数理精蕴。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六月,天文历法类的《历象考成》部分,也完成了。
但奇怪的是,
雍正二年
(1724年)五月十七日所列出的参与编撰、校对《历象考成》一书的人员名单中,
排第一位的,是庄亲王胤禄,排第二位的,是诚亲王胤祉,却唯独没有看到十五阿哥胤禑的名字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晚上19点到21点),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雍正有让十六阿哥胤禄,负责皇宫的安保工作。
十六阿哥允禄、世子弘昇,肃护宫禁。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有说,康熙皇帝去世那天,他匆忙赶到畅春园去见康熙时,有见到等在康熙寝宫外面的
、胤禄、胤礼、胤祎这几位弟弟。也就是说,胤禑当时也在畅春园。胤禑比胤禄大2岁,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却没有指派给他任何任务。
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
——《大义觉迷录》
雍正皇帝在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二十二日曾说过,他在当雍亲王的时候,有邀请几位兄弟,到他家里吃饭。那会儿,太子胤礽已经被废。老三胤祉、老五胤祺、老十二胤祹、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老十六胤禄、老十七胤礼,都相继被雍正邀请过,但老三胤祉,因为生病,没有去赴宴。除了序齿靠后的几位年幼的皇子外,就只有老七胤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 、以及
老十五胤禑
,没有被雍正邀请过。
自后曾具饍招庄亲王、公允祹,看花。又曾具饍招诚亲王,因病不赴。又曾招恒亲王、怡亲王、果郡王。逮允禵出征时,亦曾屡次具饍召之。此外更无有也。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二十三》
02
雍正登基之后,给予胤禑、胤禄这对亲兄弟的待遇,可谓是天壤之别。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初五,雍正皇帝下旨,将29(虚)岁的十六阿哥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嗣。这样,胤禄便一跃成为了亲王。
朕奏请于皇太后,奉懿旨,令十六阿哥允禄承袭。允禄,著袭封庄亲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
庄亲王博果铎,是康熙皇帝的堂哥。博果铎的父亲硕塞,是顺治皇帝的五哥。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一日,74(虚)岁的博果铎薨逝,没有留下子嗣。
而比胤禄年长2岁的胤禑,一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才被封为多罗贝勒。当然,这个贝勒爵位不是白给的,只是因为,雍正要胤禑去守护景陵。这一年,
胤禑已有34(虚)岁
又谕。十五阿哥允禑,封为贝勒,著在陵上居住。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十四》
雍正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派胤禑去景陵,是为了让他接老十四胤禵的班。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二,康熙皇帝的梓宫被送到景陵之后,雍正就下令,让老十四胤禵留下尽孝心。
再,贝子允禵,著留陵寝附近汤泉居住,俾得于大祀之日,行礼尽心。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
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初十,雍正皇帝提出,要以其“
兄弟1人、子侄2人
”,代替他,去景陵“
居守山陵
”。身为雍正皇帝同胞弟弟的胤禵,就被雍正长期留在那里守护陵寝。
但到了
(1726年)五月初二,雍正皇帝说胤禵在景陵附近居住的这些年,并没有好好反省,甚至还有个叫蔡怀玺的人,跑去胤禵住的地方,将写有“
二七变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母为太后
”等语句的黄纸,丢进胤禵的院子内。胤禵虽然有派下属,将蔡怀玺写的那张纸,交给了马兰镇总兵衙门,但他却私自裁掉了部分内容,还故意不将这件事情,主动上报给雍正。但胤禵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人监视的,自然瞒不过雍正。于是,胤禵被诏回了京、禁锢在寿皇殿附近。胤禵的次子(嫡子)弘明,也一起被幽禁。
前令允禵在马兰峪居住,原欲其瞻仰景陵,感发天良,痛改前非,洗心涤虑。而允禵并不醒悟悛改,蔽锢日深,奸民蔡怀玺,又构造大逆之言,冀行蛊惑,则马兰峪亦不可令其居住,著满都护、常明、来文,驰驿前往,将允禵撤回。
《八旗通志初集》中有记载,胤禑“
身体素羸,善病
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胤禑如此瘦弱,那身为哥哥的雍正,应该让他留在京城,好好调养身体才对。
但貌似在雍正的认知里,去景陵那一带居住,就等于是去疗养了。
例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初二,已是79(虚)岁高龄的大学士萧永藻,就被雍正派去马兰峪,负责守护景陵。与萧永藻一同前往的官员,还有尚书、刑部侍郎、正副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等人。
命大学士萧永藻、尚书凯音布、陈元龙、刑部右侍郎周道新、原任侍郎穆尔泰、都统马三奇、石文英、副都统胡必图、谈巴、领侍卫内大臣宗室敬恒、散秩大臣伍格、巴渣尔、内务府总管董殿邦等,往马兰峪,护视陵寝。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二》
雍正皇帝后来有解释说,他之所以让70多岁的萧永藻,去负责陵寝事务,还是考虑到,萧永藻除了“
向来操守甚好
”之外,就没有什么大的优点了,而且在康熙朝的时候,“
并无实心效力之处
”。雍正认为守陵的地方,是个“
闲散之地
”,工作不复杂,萧永藻正好可以在那里 “
颐养暮年
萧永藻向来操守甚好,伊恃其操守,骄矜偏执,诸事任意,在圣祖仁皇帝时,并无实心效力之处。及朕即位,因其年逾七旬,为旧日大臣,加恩优待。念景陵事务,关系重大,特命伊一切总理,且令伊得就闲散之地,以颐养暮年,正所以善全之也。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十三》
不过,
雍正五年
(1727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雍正借着处理广善越级请安、萧永藻又没有及时制止这件事,说萧永藻对于被派去景陵,一直心怀怨恨,故意不好好工作,要么处处推卸责任,要么就是徇私包庇,还在胤禑行礼的时候,故意“
不行齐集
”。萧永藻被雍正革了职。但雍正并没有让萧永藻离开,而是要他继续留在陵寝那边。
贝勒允禑,到陵行礼,而伊不行齐集。
雍正处置萧永藻,倒并不完全是为了要替胤禑出气。从雍正的谕旨中可以看出,萧永藻真正惹恼雍正的地方,是他处处讨好老十四胤禵,却藐视雍正这个皇帝。
其余如请安来京,不候旨即去,似此疎慢之罪甚多,不可悉数,惟知阿 允禵,以长其傲慢狂肆之罪。
03
胤禑被派去景陵3年多后,在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十八日,由贝勒,升格为郡王。
贝勒允禑,为多罗愉郡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九十一》
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貌似胤禑也没干什么,当然,也没有大臣弹劾胤禑有什么不当的行为。
胤禑被封为愉郡王7个多月后,
雍正八年
(1730年)十月十二日,雍正就让胤禑,参与总理三陵内外事务。
丁未。命愉郡王允禑、辅国公法尔善、同散秩大臣伍格,总理三陵事务。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九十九》
可惜的是,胤禑当上这郡王还不满1年,就在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初一,病逝了,只有39(虚)岁。胤禑去世第二天,雍正皇帝就下令,为其辍朝2天,给他造坟立碑,并且赐谥号为“
恪
多罗愉郡王允禑薨,辍朝二日,赐祭二次,造坟立碑。谥曰恪。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三》
胤禑去世的时候,他的母亲密妃还在世,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雍正九年
(1731年)六月初五,胤禑才只有8(虚)岁的第3子
弘庆
,袭爵为愉郡王。
封故愉郡王允禑子弘庆,为多罗愉郡王。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一百七》
虽然说胤禑的身体很弱,但他一生共有5子5女,其中
4子4女
,都是他的
侧福晋瓜尔佳氏
(员外郎博色的女儿)给他生的。
胤禑的嫡福晋瓜尔佳氏,只为胤禑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嫡女还未成年,就早夭了。
或许因为胤禑向来体质弱,他的5个儿子中,只有2个儿子活到了成年: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十七日的第3子
(侧福晋瓜尔佳氏所生)、以及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初七的第4子
弘富
(侧福晋杜氏所生)。
雍正皇帝驾崩之后,雍正十三年(1735年)
十一月三十日
,乾隆皇帝下旨,让在京为雍正成服的弘庆与其母,不用再回到陵寝那里了,就在京城住着,也好让弘庆可以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这年,弘庆12(虚)岁。
从这里可以看出,胤禑在雍正九年(1731年)去世之后,他的一家子人,还继续住在景陵那边。
乙丑。谕,愉恪郡王福晋、及愉郡王,因皇考大事,来京成服,今已过百日,朕思愉郡王年已渐长,著奉母在京居住,读书学习,不必复往陵寝。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七》
过了没几天,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
十二月初二
,乾隆皇帝就下旨,在京城赏给弘庆一座宅子,并让弘庆去马兰峪的原宅打包行李,准备搬来京。
又谕,愉郡王,著暂回马兰峪,料理搬移进京。于京城内,赏给府第一所居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八》
乾隆元年
(1736年)正月二十三日,弘庆终于在京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同一天,弘庆的叔叔——庄亲王胤禄,就有递上题为“
奏闻赏给愉郡王府第折
”。或许,乾隆对胤禑的儿子弘庆这样照顾,是看在弘庆有个当总理事务王大臣的亲叔叔的份上。
予和亲王弘昼,园庄房产一处;愉郡王弘庆,房一所。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十一》
《爱新觉罗宗谱》中记载,乾隆皇帝给
指配的嫡福晋,是
侍郎永绶的女儿——纳喇氏
。而根据《清皇室四谱》记载,乾隆皇帝自己的
舒妃纳喇氏
,也是侍郎永绶的女儿。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乾隆让27(虚)岁的弘庆,总管正蓝旗觉罗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六月初七,乾隆让弘庆,担任宗人府右宗正。过了1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二十二日,弘庆又被转为宗人府左宗正。
可惜,弘庆与他的父亲胤禑一样,不是很长寿。弘庆在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薨逝,只有
42
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四月初九,弘庆的嫡长子
永臶
(jiàn),承袭了爵位,但要降一级,为多罗贝勒。这个时候的永臶,还只是一个5(虚)岁的孩子。
以故愉恭郡王弘庆子永臶,照例袭封多罗贝勒。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八百五十六》
结束语
从史料中看,貌似胤禑,并没有得罪雍正的地方,雍正也没有将其治过罪。
但雍正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胤禑,派去守护景陵,应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比如,雍正自己有说过,他最初就是听信了隆科多的一面之词,认为十七阿哥
胤礼
是老八胤禩那边的人,为了疏远他,故意将他派去景陵。
朕闻之甚为疑讶,是以差往陵寝处暂住,以逺(远)之。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八》
雍正虽然没有重用胤禑,但也算不上苛待他。
(注:本文由[头条
@热爱瘦身的鱼
]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