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在孟子乃至整个儒家看来,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何?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再也不能束缚诸侯,各国多行僭越之举,称王称霸就算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也已是司空见惯。而继承孔子衣钵,宣扬“仁政”的孟子则不满于此,痛斥这样的行为,以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这才是合乎“义”的,因此诸侯间的攻伐兼并都是“无义”的,因此才有了这句话。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一、

礼乐崩坏,诸侯不义

周朝时代表登记制度的礼乐,原本是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用以束缚诸侯的一道枷锁。昔日周公旦两次东征,深感周天子统治疆域之广,因此从“礼”巩固阶级分化,通过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使其适用于宗法制,并升华“乐”,使其成为一种待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然而周幽王昏庸,因宠爱褒姒而废长立幼,废黜贤淑的王后申后和长子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申后之父申国国君申侯大怒,一气之下带着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之后又与诸侯们一起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而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因携王是周室所立,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一时间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而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周平王不仅依托秦襄公派兵护送自己迁都洛邑,此举意图躲避西戎的骚扰,也为了靠近鲁国、晋国等曾经推举自己为王的诸侯国,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拥护,还使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以致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这位“弑父”的周天子名声尽失,东周因为迁都,地窄人寡,无力再控制诸侯,因此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无“义”之战由此开始。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二、仁义不施,战无道义

孟子曰: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其意思是:春秋时期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哪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在孟子看来,这天下能发动战争的,只有天子一人,而诸侯之间的征战并无道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因此以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对于战事多贬斥之言,并认为所谓义战,必用天子之命,所以说“征”乃是“上伐下”。地位相同的诸侯国互相征战,那就是藐视天子,目无王法,是“擅兴之罪”。

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战争就被儒家鄙夷,齐桓公“尊王攘夷”,天子不敢得罪,以礼相待,后世看来觉得是周天子太“没用”了,只能做个傀儡国王,而儒家则认为齐桓公引众诸侯来朝进贡,此乃仁义之举,齐国“召陵之师”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功遏制了荆蛮楚国的扩扎,维护了中原诸国利益,所以也是符合道义的。但这并不能改变“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混乱局面,所以孟子说虽然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然而终究还是“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三、战不可避,只能自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孙武看来,战争需要“仁义”,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孙子兵法》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在兼并战争中,大国争霸,小国谋存,这些都是“重功利”的表现,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孙武认为: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可以看到,“智”、“信”都在“仁”前面,为何?因为战争是为贵族服务的,但参加战争的主体却是黔首,平民百姓不懂文化,又何谈“仁义”呢?因此孙武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而且此“仁”也非孟子倡导的“仁政”,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即“视卒如爱子”等。在孙武看来,为国家而战,视民如子便是“仁”了。而春秋时期的战争,皆是因周王室衰微,天下需要一个新的“共主”,各国互相攻伐,小国被大国吞并,都是为“和平”而努力,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有“仁义之战”的。

春秋无义战:孟子为何痛斥诸侯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还有仁义的么?

众人对“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周王室自讨苦吃,当其衰微,自然需要通过战争确定新的“天子”,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有利于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经济、政治等发展,这些都是“仁义”之举。而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长期的争霸,使得礼乐崩坏,诸侯无义,民不聊生,诸侯争霸,其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就连“尊王攘夷”的齐桓公,还不是因为不能吞并天下而不得以为之?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双方各执一词,但这句话是否正确,全凭各位读者自行定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