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界上堪称贵重的东西很多,古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难以鉴定,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眼看出其价值,在古玩界中,因为自己见识太少错过宝物而痛心疾首的例子比比即是。
但这一切在这位重庆老人错把珍珠当鱼目的例子下,倒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毕竟有谁能把一柄价值百万的宝剑当菜刀使用的呢?
偶然获得
事情发生在2010年重庆城口县的一个农村,年轻力壮的成年人们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农村里的,基本上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了,这位叫做易守祥的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老人每天的日子基本都是重复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一天,他依旧像往常一样外出放牛,走着走着就不知觉走远了,感觉周围的环境越来越陌生,刚好附近有一所破旧的老房子,老人就索性停了下来,自己在此处休息。
放牛的过程其实是异常枯燥的,易守祥盯着牛群看了一会儿,确定数目之后便不再望着这方,而是左顾右盼地打量起周围的环境了,这个地方杂草丛生,到处都是一副人迹罕至的模样。
就这么漫无目的地张望着,突然,一块铁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的寒光吸引了他的注意,无所事事的易守祥走了过去,随手拿着周围的枯枝扒了一下,不一会儿,一把锈迹斑斑的宝剑形状就有了。
易守祥一开始只是有些好奇,现在知道了这个泛着光的东西是一把剑之后,反而没有那么激动了,心里下意识地觉得,在这样的荒山野岭,也挖不出什么好东西。
而且可能是因为剑身有一部分已经和空气接触了的原因,大部分的剑体都生锈了,只是隐约能从中看出上面还有雕刻的花纹,剑身上隐约的还有几个字,因为年代太久,有些模糊不清。
回到自己的村庄之后,易守祥将这个意外当做饭后的谈资与邻居说了一下,而邻居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虽说也不清楚这个到底值不值钱,但是下意识的还是想让易守祥保存好,然后可以送到博物馆请那些专家们看一看。
易守祥一开始其实也是有些拒绝的,因为他也并不太愿意为了这么一点破铜废铁跑一趟,但是在邻居的强烈建议下,易守祥还是踏上了去鉴定的路。
变宝为废
易守祥只是用布粗略地包裹了一下,等到了博物馆说明来意之后,便有工作人员引着易守祥会见了专家,在经过专业的判断之后,专家向易守祥说明,这把宝剑的来历应该是属于清朝,但是因为还没做仔细的检查和专业机构的鉴定,又加上剑身上的字迹并看不清楚,所以没能估算一个大概价值。
听到这里的时候,易守祥心里就有些失望了,他也不明白什么价值不价值,只知道这把宝剑现在卖不了钱。专家们没注意到易守祥的神色,只是一心地劝说着易守祥这种古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捡到古董,最好还是上交国家。
但是这毕竟是把无主也来路不明的剑,现在它的归属者就是易守祥,如果易守祥不想上交,那么这群专家也毫无办法,就这样,易守祥又带着这把宝剑回到家里。
清朝是我们最后的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在经受八国联军侵害之后,又与日本抗战许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都属于极其动荡的时期,那些本该被珍藏的宝物,也丢的丢,被抢的抢,我们能竭力保存下来的,其实所剩无几。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国家都在致力于把这些东西重新找回来,这本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过程了,可遇上了像易守祥这样不懂其价值的人,这件偶然得之的宝物也注定要沦为废品了。
易守祥想要把这柄宝剑带回家的意图也十分简单,反正这也是值不了几个钱,与其上交给国家,还不如带回家“变废为宝”。一盆水端出来,磨刀石一摆,易守祥就开始想要把这把刀当做菜刀一样磨一下,以后自己还能当个菜刀用。
随着易守祥在用力打磨的过程中,剑身也开始变得光亮,隐约还能在上面看到雕刻在剑身上的花纹。易守祥没在意这些,只觉得刀锋也变得锋利不少,随着打磨更加用力了。
宝剑变菜刀
剑体全身上下几乎都被易守祥重新改造了一遍,原来那模糊不清的字样现如今也能看个大概了,但是易守祥因为没读过什么书,一直都不认得这是什么字,还是周围好事的邻居们过来一看,才发现上面雕的有一个类似于龙的繁体字的模样。
要知道在古时候的封建社会,与“龙”挨边的东西大多不是俗物,众人七嘴地舌地讨论下来,更觉得易守祥这次捡到的可能不是什么俗物。
但是易守祥觉得,都已经送到专家那边鉴定了,但是都没有“卖”出去,哪里有什么价值可言,在磨好刀锋之后,便一心一意的拿来当菜刀用,因为剑柄与剑尖的地方不太好使用,易守祥还稍稍的修整了一番,于是这么一件重要古董,就彻底陷入了被人当菜刀使的命运。
在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国家对于这些流失在外的古董也越来越重视,各地都曾派一些人员专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去普及这种文物知识,顺便打听一下,有没有谁家见过类似的东西,大家可以拿去鉴定一番,宁可麻烦一些,也不愿意放过一个。一来二去,易守祥这把“菜刀”就开始被村民们频繁提起了。
此时距离易守祥捡到宝剑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这种文物本身就比较“娇贵”,一个农村老汉,工作人员们实在不敢想象,平日里易守祥是怎么保存这件古物的,在听了同乡的随行人员的介绍之后,这群人更是有些胆战心惊,总觉得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件古物,怕是就要这么被毁了。
等来到易守祥家之后,工作人员便迫不及待地请易守祥把那把宝剑拿出来,可等真正见到的时候,这群工作人员的心也冷了,此时剑柄已经被打磨的变形,而剑的尖端,也被重新改造了一番,完全看不出来它曾经的模样。
虽说如此,工作人员还是好好地将这把宝剑带了回去,交由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来鉴定一下,经过鉴定下来,断定这是一把清末的宝剑,而那上面的三个字就是“青龙剑”。
村民们之所以认不出来,是因为这是用那个年代最善用的篆书雕刻的,所以有人隐约猜出有一个龙字,但是没有其他两个字,却死活看不出来的原因。
无法衡量的价值
当地文化馆的专家表示,这把剑是清朝的红铜所打造的,其价值本身就不可估量,即便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怎么着也是个非常值钱的宝物。而这个消息在后来被村民们传得越来越夸张,后面直接传言说这是一把价值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宝剑,被一个村民当做菜刀磨没了。
因为没见过原样,价值无法预估,所以这一说法也无法被证实是假的,而现在剑身现在已经全部遭到破坏,本身也失去了可研究的历史价值,现在真的变成废铁一把了。面对着易守祥懵懵懂懂的样子,专家越发的痛心疾首,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易守祥之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切记不要再如此毁坏文物了。
其实以我们国家的刑罚来说,故意损坏文物是已经可以定罪了,但是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易守祥也不是知道这是文物而要故意去破坏它,而是觉得这不过是一件不值钱的旧东西,与其丢了,不如自己重新拾缀拾缀还能接着用的心,无意中才破坏了这件文物。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关于文物的定义,其实也有讲究,只有国家明文规定的珍贵文物,还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正规部门,所认定的古物,如果你损坏了,那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损坏文物。
而根据文物的价值而言,如果过于贵重的东西,即便你是无意损坏,可能也将面临金额巨大的罚款。
除了易守祥这把“变宝为废”的青龙剑之外,在全国各处其实依旧也还有许多“祖传”看不出来历的宝物,这些也还算命运比较好的,就拿吴王阖闾剑来说,刚出土就被农民们一哄而上给抢成三截,这在历史研究学家眼中看来,又是何其心痛。
结语
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例子,人们对古物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深,开始打心里重视文物了,往后再遇到类似这样的东西,也不会再鲁莽,先交到当地文化博物馆专家手里看看,万一自己就捡到宝了呢,在你的身边有见过什么传奇宝贝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易守祥
重庆晚报-《老农挖出清代铜制古剑 打磨后当菜刀用》-2015年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