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帝王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对天下臣民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然而在天子幼弱或皇权旁落之际,某些大臣往往会以下犯上,公开给帝王难堪,行为嚣张跋扈至极。在这批人中,后汉宰相杨邠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议政时竟然公开要求皇帝闭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杨邠如此以下犯上,是否能落得好下场?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刘知远留下五位辅臣,结果给帝国带来灾难

后汉高祖刘知远虽然是开创之君,但起家、治国靠的是暴力压服,自身并没有令天下归心的德行操守和深仁厚泽,所以天下藩镇、军民心中不服者甚多。再加上他临终前留给儿子刘承祐的辅政大臣们,大多又是刚愎自用、目空四海的小人,所以等到刘承祐即位后没多久,帝国便闹出了大乱子。

刘知远驾崩前(948年初),遗诏宰相杨邠、苏逢吉、史弘肇、郭威、王章等人辅佐幼主,其中,杨邠、苏逢吉、史弘肇负责政事,郭威负责征伐叛逆,王章主管财政。在三位处理政事的辅政大臣中,苏逢吉为人阴险,杨颁、史弘肇恃功而骄,从一开始便心不齐。三人中尤其是杨颁地位最高、行为最猖狂,并在三件事上屡次跟幼主“过不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刘承祐年少登基,很遭辅臣们轻视

第一件事,是杨邠在朝堂上公然羞辱刘承祐。话说某天在朝堂议事时,杨邠与王章在刘承祐面前侃侃而谈,说着说着便自作主张,把相应的政策拟定好,根本没有争取皇帝的意见。刘承祐好长时间都说不上话,但为了显示存在感,还是在中间插了一句:“两位卿家所言极是,只是政策实施时要顾及百姓的感受,千万不要让他们有怨言。”

其实这不过是一句无关宏旨的套话,杨邠、王章如果知趣一点儿,只需表示同意就可。可没想到杨邠听到这句话后,竟然不顾及君臣体统,张口就对刘承祐嚷道:“陛下不要说了,有微臣在,这些事绝对能办好。”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全都大惊失色,而刘承祐内心也是遭遇一万点暴击,恨不得把杨邠撕成碎片。

(杨)邠常与王章论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后,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声,有臣在。”闻者为之战栗。见《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杨邠在朝堂上要求皇帝闭嘴,让后者愤怒至极

第二件事,是杨邠力阻刘承祐的舅舅李业出任宣徽使。李业年纪跟刘承祐相仿,加上性格、爱好相投,一来二去地便成了外甥身边的宠臣,和聂文进、后赞、郭允明一起,天天以隐语互相取乐,毫无君臣体统可言(“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廋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引文同上)。

当时宣徽使的职务出缺,李业很想得到它,便动员太后、皇帝去跟辅政大臣们推荐自己,苏逢吉对此表示同意,但杨邠、史弘肇却不同意。杨邠不仅阻止李业出任宣徽使,而且还趁势劝谏刘承祐要远离这些小人,让少主很是不高兴。事后,李业对杨邠恨之入骨,便不断地鼓动外甥杀死此人(“业由此怨望,谋杀邠等。”引文同上)。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刘承祐因不堪受辱,一天内连杀三位辅臣

第三件事,是杨邠谏阻刘承祐以皇后礼节安葬宠妃耿氏。刘承祐对耿夫人非常宠爱,为此曾向征求杨邠的建议,打算立耿氏为皇后,结果却遭到后者的反对。等到耿夫人去世后,刘承祐哀痛至极,便准备用皇后的礼节来安葬她,没想到又受到杨邠横加阻拦。

刘承祐认为杨邠管得实在太宽,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实在憋屈,而李业、郭允明等人又在身边不断地诬陷杨邠等人,最终让刘承祐杀心大起。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杨邠、王章、史弘肇在上朝奏事时,于宫殿外边的走廊下被几十名武士杀死,随后三人的家族也被夷灭。

帝欲立所爱耿夫人为后,邠又以为不可;夫人死,将以后礼葬之,邠又以为不可。由是隐帝大怒,而左右乘间构之,与史弘肇等同日见杀。引文同上。

宰相在议政时竟要皇帝闭嘴,皇帝怒杀三位重臣,结果帝国很快灭亡

郭威灭掉后汉自立,建立后周

在杀死杨邠等三位重臣后,刘承祐在李业等人的怂恿下,又将目标对准在邺城镇守的郭威,结果引起后者的反叛。郭威帅军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击溃朝廷军队,并迫使刘承祐带着少数亲信逃亡。当逃至赵村时,刘承祐被郭允明杀死。刘承祐死时,年仅21岁。次年(951年)正月,郭威建国称帝,是为后周太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