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不死,民国不亡”
1946年3月17日,随着一声巨响,这个在国际情报界叱咤风云的军统特务头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蒋介石在收到其死讯后先是一度痛哭不能自已,而后竟突然变脸,对戴笠破口大骂……
那么,蒋介石对戴笠的态度为何前后如此反复不定?在戴笠活着的时候,两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这说到戴笠与蒋介石的渊源,就不得不提两人最初是如何结识的,虽然现在以我们这些后人的眼光去看戴笠,他的宦海生涯确实称得上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但其实在戴笠25岁之前一直都被乡邻视为小混混,活得很不得志。

戴笠与蒋介石
在1922年,一事无成的戴笠四处辗转着来到了上海,一踏入这奢靡绮丽的“东方明珠”,膨胀起来的野心一下子就牢牢的把戴笠钉在了这里。
“到底怎么样我才能跻身其中?变成上等人!”戴笠在心中不断地问着自己,而很快,他就瞅准了目标。
极有成算的戴笠早已认识到,在大上海想要出人头地,去卖力气,做个老实人是不成的。
所以他入沪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了证券交易所当跑腿。
大家是不是很疑惑,为何后来大名鼎鼎的“黑色特工之王”来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跑去干金融?
而以戴笠的出身,早已注定无论他在证券交易所如何打拼,都无法晋身上流社会这一现实。
那么做出此举的戴笠,他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旧上海
想要了解戴笠的盘算,就要说回当时上海的大环境,有句老话说得好,自古“钱权不分家”,在社会上混迹多年的戴笠很清楚。
如果背后没有势力支持,仅凭自己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无异于是水中捞月,而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得有一个够赏识自己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为此,戴笠一头扎进了证交所,在这动乱的年代,只有这个地方才能给他提供足够的人脉去攀附。
由于戴笠为人长袖善舞,很会来事儿,所以业绩自然是嗖嗖地往上涨,而他出色的表现很快就引起了老板戴季陶的注意。
在戴笠这个人精的刻意逢迎下,两人很快就以“本家”兄弟相称,正所谓投桃报李,戴笠对他如此热情,为的究竟是什么,戴季陶心里自然十分清楚。
为了提拔自己这位“兄弟”,戴季陶就找了个机会,把这个交易所背后真正的两位老板,也就是蒋介石和张静江,引荐给了戴笠。
青年戴笠
对于蒋介石来说,像戴笠这么能给他挣钱又会看人眼色的手下自然是越多越好,所以出于利益关系,蒋介石就这样接纳了戴笠。
而抱到了一条“粗大腿”的戴笠总算是有了在上海立足的资本。
在两人初识之时,蒋介石虽然心里不太看得上戴笠,但是表面上还是比较客气的。
因为蒋这个人,对人对事都比较喜欢用侧面迂回的方式,对于如何搬弄权术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所以,即使心里并不亲近戴笠,但是看在戴笠给他带来的利益的份上,蒋还是与他维持着表面的交际。
而以戴笠的精明,蒋的真实态度他心里是清楚的,为了能更进一步得到蒋的信任,戴笠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揣摩蒋的心理。
然而好景不长,还没等他琢磨出来什么,他待的这个证券公司就破产了。
戴季陶
老板戴季陶直接卷着钱跑了,未来的特务头子戴笠就这么悲惨失业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后,已经是国民党内大权在握的一把手了,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自然是看不上这点小产业,戴笠就这么在蒋介石这“查无此人”了。
此时的戴笠处境可以说已经是近乎绝望了,蜗居上海为公司辛劳卖命多年,也无余财置业。
企业破产后,看似义气的老板瞬间翻脸跑路,而苦心经营的“伯乐”此时正春风得意,早已把他这个小角色抛之脑后。
面对这种糟糕的境况,戴笠这个从乡下地方来的穷小子似乎已无破解之法,唯有卷铺盖回乡这一条路可走了。
但是以戴笠的心性真的会选择走这条路吗?他又是如何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变为了备受蒋介石信任的左右手?
黄埔军校
在陷入绝境后,戴笠并未放弃自己来上海的初心,他深知自己已经不年轻了,而决定他今后命运的契机就在蒋介石身上,他不能放弃这条路。
因此,一无所有的他为了得到再次出现在蒋介石眼前的机会,便孤注一掷地报考了黄埔军校。
1926年,戴笠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了蒋介石的第六批学生,入校后,为了更加向蒋介石靠拢,戴笠开始通读曾国藩的作品,在大量精读相关书籍以及逐渐了解黄埔军校的运作模式之后。
戴笠惊奇地发现,蒋介石管理黄埔军校的方式与曾国藩管理湘军的手段基本是大同小异的!
摸清了这点的戴笠立刻就激动地研究起了湘军之中那套上下往来的关系。
毕竟先前他戴笠就是蒋介石手下的员工,而现在又进了黄埔军校当了他的学生,要是他蒋介石真搞的是曾国藩那一套老办法,他戴某人离发迹还远吗?
而属于戴笠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1927年,蒋介石为了党内的独裁统治,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他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政权,企图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抗衡。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蒋介石不惜以残酷的手段清理掉了一切反对的声音。
而这种血腥的大清洗是必须要依靠专业情报人员的支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因此,服务于蒋介石的国党情报组织就这样诞生了。
而善于钻营的戴笠很快地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蒋介石手下主管情报这块的是黄埔二期毕业的胡靖安。
而戴笠为了巴结这个比他小了六岁有余的要害部门主权人,对其可谓是嘘寒问暖,鞍前马后。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而这胡靖安年纪虽少,却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对于戴笠的示好,他是照单全收,但到了实事上就精明得很啊!
他确实是给戴笠安排进了情报组织,但只给了一个编外人员的名额,除此之外,既没有资金支持,也不派发任务,全凭戴笠自生自灭。
对此,戴笠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对其加倍殷勤,他一边维持与胡靖安之间的关系,从胡处了解蒋介石。
一边疯狂搜索共产党的情报,办下来好几场血案,通过革命烈士的鲜血,戴笠终于得到了胡靖安的重视,有了正式的编制。
随后两年,戴笠开始在国党情报系统中崭露头脚,1930年,国民党第一个正式的特务组织成立。
在这个被命名为“调查通讯小组”的特务机构里,由戴笠领导的小组是把蒋介石交代下来的那些卑鄙勾当处理得最好的。
胡靖安
因此,蒋介石给了戴笠好几次肯定和夸奖,这位费尽心思的“黄埔毕业生”终于在蒋介石心里排上了号。
“九一八”事变后,无数的爱国志士都群情激奋,齐呼抗日,这与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大为相悖。
因此,在1932年,戴笠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成立了另一个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复兴社”。
自此,戴笠彻底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特工之王”正式登上民国舞台。
蒋介石用人是自有一套标准的,总的来说可以这么概括,第一等的下属既要是人才又要是“奴才”。
而第二等的下属可以不是人才,但不能不是“奴才”,而戴笠自然是“奴才”加人才的典型。
“九一八”侵华日军
在蒋介石手下服侍多年的他,对蒋心理的研究和性格的了解可谓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比如,蒋介石执政期间喜欢发“手令”,不仅是军事部署,许多管理,生活方面的事蒋介石也会发手令。
比如1948年,蒋介石就用手令去规范军队,公职人员以及教职人员的服饰和行为,甚至还在百忙之中抽空研究女学生的标准发型。
而这些过于频繁的微操,也让其“手令”数量稳定维持在每年10个公文箱左右,可见其指示之多之滥。
然而,对于特务工作,蒋却一反常态,很少甚至几乎不下手令。
而戴笠对于蒋介石这小心翼翼的心理早已是揣摩掌握,他清楚蒋介石好名,对于一些阴私之事害怕留下证据,落人口实。
蒋介石
因此,但凡涉及到敏感问题,戴笠从不向蒋做公文汇报,而是口述详情,对于蒋的一些指示,他只做心记。
在军统局里传达指令的时候,他惯例也是只讲“奉谕”,只是奉何人之谕,他是不具体说的。
这些不留痕迹的举措,让蒋介石极为满意,对戴笠也更为倚重了。
而戴笠对蒋介石的“用心”并不仅止于此,而是涵盖了各个方面的。
比如,戴笠深知蒋介石用人喜欢看“脸”,对于属下的外在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点,仪表穿戴是否整洁,精神是否昂扬向上,言语是否精炼简洁。
因此,戴笠每次去见蒋介石,都必然先打理好外表,组织好言语,以免让蒋不悦。
戴笠
而且,戴笠清楚蒋掌控欲很强,与下属交谈工作,一定要由自己主导,所以经常会有令人猝不及防的举动。
因此,戴笠向蒋汇报工作之前,一定会准备两至三套底稿,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绝不与蒋对答。
而对于蒋介石的相关情报工作,戴笠就做得更为细致了,他的主要消息来源就是蒋身边的警卫和服侍的佣人,因此对于蒋身边的人员变动,他是极为敏感的。
1936年,蒋介石的侍从室改组,而戴笠就趁此时机向里安插了自己的两名人手,当时的侍从副官与戴笠是一同从黄埔六期毕业的同学。
虽然戴笠总是恭恭敬敬地称这位同学为兄,但实际上这个同学的年纪却比戴笠小了足足七岁。
宋美龄与蒋介石
而逢年过节,戴笠私下里给蒋介石和宋美龄身边的佣人,近侍所塞的红包礼品更是不少,因此,每到关键时刻,戴笠总能提前得到暗示,做出对策。
尽管对于蒋介石如此用心,坐稳了他左膀右臂的位置,但戴笠的日子,有时仍算不上太好过,甚至时常被拳脚加身。
但挨了毒打之后,这位国民党实权人物不仅不怒,反而还感激涕零,这事又是怎么个情况呢?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蒋介石那套“御下之术”,蒋的性格不好,对下态度的也基本是以斥责为主,有时甚至还要辅以拳脚。
但是蒋打人有两条自己的原则,第一,不是亲近之人不打,第二,挨打之人,必有重用。
而蒋介石这恩威并施的治下手段,在国民党内部是相当有成效的,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以能挨蒋介石的打为荣,借此在国民党内部彰显地位
像是一般的黄埔出身的军官,挨蒋介石的打,一耳光就顶天了,就连蒋介石身边离得最近的侍从副官,警卫大队长挨打也才不过两记耳光。
就这样,都被其引为“殊荣”,以此在同僚面前夸耀。
而蒋介石打戴笠,却常常是先对其进行痛骂,骂过之后再接着罚跪,在戴笠跪着的时候,蒋介石还会对他施以拳脚。
跟其他仅有受一两耳光“待遇”的其他人比,戴笠算得上是独此一份了。
陈仪
在1938年的时候,戴笠的一个得力下属张超被福建省主席陈仪枪毙。
接到消息后戴笠简直是勃然变色,在他执掌军统以后这还是第一次有地方大员这么不给面子,要是开了这个口子,其他地方官员有样学样,军统局以后的工作还干不干了?
素来对下强硬的戴笠立刻就去找蒋介石告状去了,不过陈仪毕竟沉浮宦海多年,早就防着他这一手,提前找人做了安排,让戴笠告状不成反被蒋介石是一顿大骂。
到了这个地步,戴笠才惊觉这些年过得太顺,竟是让他小觑了天下英雄,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是绝不能这样狼狈收场的。
因此,戴笠索性一把跪在蒋介石面前,声泪俱下地向蒋介石哭诉。
张超犯了错,局里自然有纪律严惩,哪能像他陈仪那样,说杀就杀,这次要是不严惩他,以后我们军统的工作就没法干了,校长,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戴笠把他以前那股混迹街头的无赖劲儿施展出来,只要蒋介石不松口他就不起来。
而蒋介石何曾被人这么歪缠过?一时气急之下便抬起脚对着戴笠就是一阵猛踢,边踢嘴里还对着戴笠骂道:“下贱!真是没有人格!”
而戴笠受罚之余仍不放弃追究陈仪,甚至放言自己领导无方,向蒋介石请辞,就在戴笠把辞呈上交到蒋办公桌上时,“怀柔政策”也到了。
蒋介石特意把戴笠请到自己的官邸,对他进行了一番开导,甚至还做出了这个位置就是戴笠的,谁都不能来接替的承诺,把戴笠给感动的泪流满面。
甚至在回到公寓后,戴笠还特意题写了“秉承领袖意志,体谅领袖苦心”这12字,并以此来训导手底下的特务们,让他们务必对蒋保证忠心。
蒋介石这个人,处理问题一般都是对人不对事,在他的心里,按照远近亲疏有一本帐。
这本帐别人不知道,戴笠却是大致清楚的,因此,每逢遇事,戴笠给出的意见,总是深合蒋之心意。
在1941年,蒋介石到西安视察,而执掌此地的正是戴笠的好友胡宗南,一行人在陪蒋散步至当地的一座寺庙时,蒋却突然停住脚步,久久徘徊在此地,既不发一语,又不肯离去。
而此时陪游的胡宗南心里不由得有些不安,却又实在猜不透蒋介石此举何意。
等众人游玩结束后,他赶紧找来戴笠答疑,而戴笠也不愧为蒋介石肚子里的“蛔虫”,在胡宗南说完事情经过之后,当即向他示意。
校长怕是有意在此处建一栋别墅,但他爱惜名声,这个意图不好表露,需要你自己领悟。
而戴笠所言果然不虚,一年后,蒋介石再次来视察,被胡宗南安排住进新修的“常宁宫”别墅,事后,蒋介石果然十分高兴,没过多久就把儿子蒋经国交给了胡宗南。
胡宗南
虽然戴笠对蒋介石已是逢迎至极,在涉及与蒋的事务上,可谓处处谨慎,但是蒋对戴笠及其手下的特务机构却始终都保有一份防备,也正是这份防备注定了这段关系的结局……
在蒋的一生中,最为看重的就是军权,财政,特务,但是这三者之中又尤以特务为重。
财政方面,他还能与宋,孔两家共享;军队方面,他也能分给“四大金刚”一部分权力,唯有特务部门,从始至终都是他一人所控,不许他人来染指。
蒋介石控制戴笠的方法很多,但最为主要的一条就是放大权,但却不给高位。
因此,在戴笠任职的10年里,始终都只是一个军统局副局长,好不容易给的一个少将军衔,也是直到1945年才给予公布。
而遗憾的是,戴笠虽然在与蒋的关系上极为小心,却最终没有抵得过权欲的诱惑,触及了蒋介石的底线。
在西安事变之后,戴笠仗着蒋介石的放权,一度把军统特务的人员扩充到了18万之多。
这个人员规模,可以说,戴笠基本上在民国能横着走了,而蒋介石就算再信任戴笠,如此夸张的编制数量也让他不得不起疑心。
于是,蒋介石决定取消军统。
而戴笠并不甘心就这么被鸟尽弓藏,他明面上按照蒋介石指示解散了军统局,背地里却把手中势力挂靠在了别的部门,最后还组建了一个数十万人的交通警察部。
而蒋介石在知道后更加惊怒不已,对戴笠忌惮更深。
军统唐纵
而为了防备戴笠,蒋介石把戴笠的老部下唐纵提拔了上来与戴笠打擂台,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八人工作组来接手解散军统局的工作,而这工作组中的八人也全部都是戴笠的死敌。
蒋介石的处理,让戴笠惊恐之余不由心冷,他在蒋介石身边这么多年,最后却是这么个下场。
为了躲避蒋介石对他的“围剿”,戴笠借口检查军统肃清工作,躲在外地,既不回去见蒋介石,也不接触工作组。
这更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怀疑,催促的电报一封又一封地发来,绝望的戴笠悲愤之下回复给了蒋介石一封措辞悲怆的密信。
大致意思为“我对你比别人都忠诚,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关系走到自相残杀这一步?”
戴笠密信
1946年3月17日,载着戴笠的专机一头撞上了岱山,机毁人亡。
在戴笠的葬礼上,蒋介石很伤心,他亲自参加为戴笠挑选了墓地,参加了戴笠的葬礼,并把其追悼为中将,不过在特务们把遗物交给蒋介石后,蒋介石一改悲伤情态对戴笠破口大骂。
经查,在全国所有主要城市,戴笠都有至少一栋别墅,并且仅特务们搜集到的,戴笠私藏的黄金就有600多公斤,而美元之类的无以计数。
虽然此时的蒋介石愤怒至极,然而戴笠的死亡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1952年,身处台湾省的蒋介石追忆往事,却独对戴笠思念不已,戴笠的两个孙子也被其派人接回台湾,直到蒋介石去世,给戴笠后人的资助和补贴都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