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1956年2月,赫鲁晓夫破釜沉舟般地作出历史上著名的“秘密报告”,从那一刻开始,前任最高领导人苦心构建的那套密不透风的体制瞬间崩塌,这场拨乱反正给社会主义大家庭带来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海啸,在这个节骨眼上,赫鲁晓夫看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却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变故——“自我反省”似乎成了一些小弟的“尚方宝剑”,他们不但不再崇拜斯大林,似乎连赫鲁晓夫的话也懒得搭理了。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在这一轮改革热潮中,波兰无疑是令莫斯科方面最头疼的刺头。如今,资料中总是把当年苏联默许波兰改革的原因大体归结为波兰政府和军民团结一致,令莫斯科忌惮后果而不得不做出让步,实际上,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的个人影响力决不能忽视。简单地说,哥穆尔卡就是个削弱版的斯大林,任凭赫鲁晓夫嘴上强硬,却根本就不是前者的对手,这一点,咱们不妨讲个那段历史的小插曲。

1956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波兰一把手,同时,老一批委员被迫集体辞职,整个波兰核心权力圈大换血,一夜间变了天。其实在这场会议之前,赫鲁晓夫就对波兰的所作所为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还是请求能够受邀参加会议。谁料哥穆尔卡态度强硬,居然一口拒绝了对方。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哥穆尔卡突然宣布休会,原来,赫鲁晓夫先斩后奏,带着阵容豪华的代表团空降波兰。其实这也算是苏联的政治传统,以高压姿态给新当权者一个下马威。然而令赫鲁晓夫没想到的是,在这轮较量中,吃下马威的却是自己。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苏联代表团的飞机在华沙机场上空盘旋,地面却不给它降落,足足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后,眼看燃料即将耗尽,飞机才得以着陆。舱门打开后,赫鲁晓夫第一个冲出来,对着接机的波兰官员咆哮:“我们为这个国家流过血,而现在你们却试图把它出卖给美国人和犹太复国主义者!”哥穆尔卡针锋相对地回击道:“赫鲁晓夫同志,您这是在波兰领土上说话,而且比起你们,我们流了更多的血。”

赫鲁晓夫一听气得都要冒烟了,他给对方下了个通牒,称苏军坦克已做好向华沙推进的准备,如果哥穆尔卡等人再不识好歹,就不怪老大哥不客气了。哥穆尔卡也不着急,当即表示,如果苏军敢行动,那么他便立即把莫斯科的所作所为公诸于世,要知道,现在波兰政府和军民同仇敌忾,他们根本不怕事情闹大,就等着你们弄出点幺蛾子呢!赫鲁晓夫听到这儿就怂了一半,他又把话题转回到起点,要求进入会场;哥穆尔卡的答复还是很干脆——不行,说啥也不行。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要知道,赫鲁晓夫都敢在联合国会议上敲着桌子问美国和西方国家“现在谁才是世界的老大”,口才极佳的他很少在嘴上吃亏。哥穆尔卡不但敢以下犯上,还逼得赫鲁晓夫当着身后莫斯科代表团诸位同僚的面不得不做出让步,心里别提有多窝火了。这不,波兰的风波刚过,另有一个小老弟就憋不住了,想要效仿波兰。谁料,该国很不幸地撞到了赫鲁晓夫的枪口上,这个国家便是倒霉的匈牙利。

匈牙利跟波兰的情况还不太一样,波兰和俄国在历史上的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即便是加入红色阵营后,相当一部分波兰人民也同苏联貌合神离。匈牙利则不然,它比波兰要“听话”许多,尤其是1947年开始,拉克西·马加什掌权后,这个斯大林的狂热粉丝更是跟在苏联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地将苏联的那一套一点不差全部搬到匈牙利。然而,苏联体制能在苏联获得暂时的成功,匈牙利却无法提供滋养这套体制的土壤,进入50年代以后,该国经济发展停滞,国内矛盾尖锐,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趁着兄弟国家纷纷要搞改革的热乎劲儿,匈牙利人民也以激进的方式提出了他们的诉求。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最初,游行队伍成员大多是大学生,沿途有许多市民自愿加入,后来,游行队伍膨胀到可怕的20万人,他们在市区同警察发生冲突,愤怒的群众把可怜的警察当成了发泄对象,不少人被群殴致死。盛怒之下,民众居然把广场上斯大林的塑像都给推倒了。眼看局势失控,匈牙利一把手罗格·埃尔诺只能向莫斯科求助。

此时的赫鲁晓夫正憋着一肚子火呢,眼看各国都蠢蠢欲动地想要脱离控制,波兰一事又令莫斯科的权威削弱不少,此时若不赶紧抓个典型,社会主义大家庭怕是要一哄而散了。因此,向来在武力干涉上比较谨慎的苏联高层这次并没有做太多犹豫,在朱可夫元帅的亲自策划下,苏军于1956年10月24日14时15分进入匈牙利,此轮干预,苏军出动了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就在苏军挺进的同时,赫鲁晓夫突然又变了主意。原来,之前派到匈牙利的苏联代表团此时突然发回消息,称匈牙利的局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虽然游行队伍看似庞大,其中也有人做了许多过激的事情,但绝大多数人也不过是跑到大街上撒撒火气而已,闹够了就回家了。总的来说,匈牙利的事端总体趋于平息。然而话音没落,两个苏军师向布达佩斯推进的消息反而激起了匈牙利人民新一轮的愤怒,这一次,不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就连部分军队也临阵倒戈,把武器提供给市民,扬言要跟苏军拼命。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市区后,不少匈牙利人躲在房顶上放黑枪,打得前者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在这个节骨眼上,匈牙利当局试图充当和事佬,要求民众保持理智,苏军便保证撤走。实际上,苏军并没有同意立马离开匈牙利,只答应在事态平息后回到自己的驻地,随后伺机而动。10月25日,匈牙利政府对高层领导人进行大幅调整,本想获得莫斯科的原谅,谁料此举被匈牙利人民视为软弱的妥协,政府遭遇信任危机,短短几天工夫,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人数从87.1万降至3.8万,布达佩斯更乱了。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事情闹到这一步,苏联高层分裂成了两派:赫鲁晓夫本着大事化小的态度,希望能够尽可能“低调处理”;而以苏斯洛夫为代表的强硬派则主张“大棒加粗”,给不老实的小弟一点颜色看看,还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原本,事情闹到这份儿上还有回旋的余地,谁知苏联方面还没作出最终决定,匈牙利人民倒是自己把后路给断了。

1956年10月26日,暴动群众抓住一批政府官员和军官,押送到布达佩斯共和国广场公开处决。这一行径直接激怒了莫斯科,随后,17个苏军师兵分多路冲入匈牙利,目标直指布达佩斯。苏军接到的命令相当残酷:路上遭遇抵抗者,如有必要便直接处决,无需上报。匈牙利方面则孤注一掷,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并成为中立国,指责苏联“意图推翻匈牙利合法的民主政府”。然而,这已经无法挽救局势了,仅4天后,苏军就控制了整个匈牙利,这次行动共造成2700余名匈牙利人死亡,1.3万人受伤;苏军则付出了1937人的伤亡。

苏联原本没想下狠手,小国却主动作死,一举换来17个苏军师

这便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匈牙利十月事件”,此事可是给西方国家抓住了把柄,纷纷口诛笔伐,声称苏联“残酷扼杀了匈牙利由‘集权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尝试”。苏联方面也不甘示弱,回击称好好的匈牙利变得窝里反,还不就是你们西方国家“反革命势力”的功劳吗?虽说这次行动令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名誉受损,但他们至少也尝到了甜头:不仅赫鲁晓夫在波兰身上受的气消了大半,其他小弟见状也纷纷收敛,更重要的是,这种“快刀斩乱麻”式解决问题的手段显然给苏联当局提供了参考,后来在应对类似问题时,如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他们显然变得得心应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