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1956年2月,赫魯曉夫破釜沉舟般地作出曆史上著名的“秘密報告”,從那一刻開始,前任最高上司人苦心建構的那套密不透風的體制瞬間崩塌,這場撥亂反正給社會主義大家庭帶來的沖擊不亞于一場海嘯,在這個節骨眼上,赫魯曉夫看到了他想要的結果,卻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變故——“自我檢討”似乎成了一些小弟的“尚方寶劍”,他們不但不再崇拜斯大林,似乎連赫魯曉夫的話也懶得搭理了。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在這一輪改革熱潮中,波蘭無疑是令莫斯科方面最頭疼的刺頭。如今,資料中總是把當年蘇聯默許波蘭改革的原因大體歸結為波蘭政府和軍民團結一緻,令莫斯科忌憚後果而不得不做出讓步,實際上,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的個人影響力決不能忽視。簡單地說,哥穆爾卡就是個削弱版的斯大林,任憑赫魯曉夫嘴上強硬,卻根本就不是前者的對手,這一點,咱們不妨講個那段曆史的小插曲。

1956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波蘭一把手,同時,老一批委員被迫集體辭職,整個波蘭核心權力圈大換血,一夜間變了天。其實在這場會議之前,赫魯曉夫就對波蘭的所作所為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但還是請求能夠受邀參加會議。誰料哥穆爾卡态度強硬,居然一口拒絕了對方。會議進行到一半時,哥穆爾卡突然宣布休會,原來,赫魯曉夫先斬後奏,帶着陣容豪華的代表團空降波蘭。其實這也算是蘇聯的政治傳統,以高壓姿态給新當權者一個下馬威。然而令赫魯曉夫沒想到的是,在這輪較量中,吃下馬威的卻是自己。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蘇聯代表團的飛機在華沙機場上空盤旋,地面卻不給它降落,足足耽擱了一個多小時後,眼看燃料即将耗盡,飛機才得以着陸。艙門打開後,赫魯曉夫第一個沖出來,對着接機的波蘭官員咆哮:“我們為這個國家流過血,而現在你們卻試圖把它出賣給美國人和猶太複國主義者!”哥穆爾卡針鋒相對地回擊道:“赫魯曉夫同志,您這是在波蘭領土上說話,而且比起你們,我們流了更多的血。”

赫魯曉夫一聽氣得都要冒煙了,他給對方下了個通牒,稱蘇軍坦克已做好向華沙推進的準備,如果哥穆爾卡等人再不識好歹,就不怪老大哥不客氣了。哥穆爾卡也不着急,當即表示,如果蘇軍敢行動,那麼他便立即把莫斯科的所作所為公諸于世,要知道,現在波蘭政府和軍民同仇敵忾,他們根本不怕事情鬧大,就等着你們弄出點幺蛾子呢!赫魯曉夫聽到這兒就慫了一半,他又把話題轉回到起點,要求進入會場;哥穆爾卡的答複還是很幹脆——不行,說啥也不行。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要知道,赫魯曉夫都敢在聯合國會議上敲着桌子問美國和西方國家“現在誰才是世界的老大”,口才極佳的他很少在嘴上吃虧。哥穆爾卡不但敢以下犯上,還逼得赫魯曉夫當着身後莫斯科代表團諸位同僚的面不得不做出讓步,心裡别提有多窩火了。這不,波蘭的風波剛過,另有一個小老弟就憋不住了,想要效仿波蘭。誰料,該國很不幸地撞到了赫魯曉夫的槍口上,這個國家便是倒黴的匈牙利。

匈牙利跟波蘭的情況還不太一樣,波蘭和俄國在曆史上的恩恩怨怨糾纏不清,即便是加入紅色陣營後,相當一部分波蘭人民也同蘇聯貌合神離。匈牙利則不然,它比波蘭要“聽話”許多,尤其是1947年開始,拉克西·馬加什掌權後,這個斯大林的狂熱粉絲更是跟在蘇聯屁股後面,亦步亦趨地将蘇聯的那一套一點不差全部搬到匈牙利。然而,蘇聯體制能在蘇聯獲得暫時的成功,匈牙利卻無法提供滋養這套體制的土壤,進入50年代以後,該國經濟發展停滞,國内沖突尖銳,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趁着兄弟國家紛紛要搞改革的熱乎勁兒,匈牙利人民也以激進的方式提出了他們的訴求。1956年10月23日,布達佩斯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最初,遊行隊伍成員大多是大學生,沿途有許多市民自願加入,後來,遊行隊伍膨脹到可怕的20萬人,他們在市區同警察發生沖突,憤怒的群衆把可憐的警察當成了發洩對象,不少人被群毆緻死。盛怒之下,群眾居然把廣場上斯大林的塑像都給推倒了。眼看局勢失控,匈牙利一把手羅格·埃爾諾隻能向莫斯科求助。

此時的赫魯曉夫正憋着一肚子火呢,眼看各國都蠢蠢欲動地想要脫離控制,波蘭一事又令莫斯科的權威削弱不少,此時若不趕緊抓個典型,社會主義大家庭怕是要一哄而散了。是以,向來在武力幹涉上比較謹慎的蘇聯高層這次并沒有做太多猶豫,在朱可夫元帥的親自策劃下,蘇軍于1956年10月24日14時15分進入匈牙利,此輪幹預,蘇軍出動了1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就在蘇軍挺進的同時,赫魯曉夫突然又變了主意。原來,之前派到匈牙利的蘇聯代表團此時突然發回消息,稱匈牙利的局勢并沒有想象得那麼嚴重,雖然遊行隊伍看似龐大,其中也有人做了許多過激的事情,但絕大多數人也不過是跑到大街上撒撒火氣而已,鬧夠了就回家了。總的來說,匈牙利的事端總體趨于平息。然而話音沒落,兩個蘇軍師向布達佩斯推進的消息反而激起了匈牙利人民新一輪的憤怒,這一次,不但學生罷課勞工罷工,就連部分軍隊也臨陣倒戈,把武器提供給市民,揚言要跟蘇軍拼命。蘇軍進入布達佩斯市區後,不少匈牙利人躲在房頂上放黑槍,打得前者防不勝防,損失慘重。

在這個節骨眼上,匈牙利當局試圖充當和事佬,要求群眾保持理智,蘇軍便保證撤走。實際上,蘇軍并沒有同意立馬離開匈牙利,隻答應在事态平息後回到自己的駐地,随後伺機而動。10月25日,匈牙利政府對高層上司人進行大幅調整,本想獲得莫斯科的原諒,誰料此舉被匈牙利人民視為軟弱的妥協,政府遭遇信任危機,短短幾天工夫,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人數從87.1萬降至3.8萬,布達佩斯更亂了。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事情鬧到這一步,蘇聯高層分裂成了兩派:赫魯曉夫本着大事化小的态度,希望能夠盡可能“低調處理”;而以蘇斯洛夫為代表的強硬派則主張“大棒加粗”,給不老實的小弟一點顔色看看,還能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原本,事情鬧到這份兒上還有回旋的餘地,誰知蘇聯方面還沒作出最終決定,匈牙利人民倒是自己把後路給斷了。

1956年10月26日,暴動群衆抓住一批政府官員和軍官,押送到布達佩斯共和國廣場公開處決。這一行徑直接激怒了莫斯科,随後,17個蘇軍師兵分多路沖入匈牙利,目标直指布達佩斯。蘇軍接到的指令相當殘酷:路上遭遇抵抗者,如有必要便直接處決,無需上報。匈牙利方面則孤注一擲,宣布退出《華沙條約》并成為中立國,指責蘇聯“意圖推翻匈牙利合法的民主政府”。然而,這已經無法挽救局勢了,僅4天後,蘇軍就控制了整個匈牙利,這次行動共造成2700餘名匈牙利人死亡,1.3萬人受傷;蘇軍則付出了1937人的傷亡。

蘇聯原本沒想下狠手,小國卻主動作死,一舉換來17個蘇軍師

這便是曆史上頗具争議的“匈牙利十月事件”,此事可是給西方國家抓住了把柄,紛紛口誅筆伐,聲稱蘇聯“殘酷扼殺了匈牙利由‘集權制度’向‘民主制度’轉變的嘗試”。蘇聯方面也不甘示弱,回擊稱好好的匈牙利變得窩裡反,還不就是你們西方國家“反革命勢力”的功勞嗎?雖說這次行動令蘇聯在國際社會上的名譽受損,但他們至少也嘗到了甜頭:不僅赫魯曉夫在波蘭身上受的氣消了大半,其他小弟見狀也紛紛收斂,更重要的是,這種“快刀斬亂麻”式解決問題的手段顯然給蘇聯當局提供了參考,後來在應對類似問題時,如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他們顯然變得得心應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