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了解《清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李鸿章这个人,他是清朝晚期杰出的政治大臣跟外交大臣,一生光明磊落为朝廷尽忠职守。其实李鸿章是在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之后拥有许多称号,诸如晚期名臣、洋务运动领头人,百姓喜欢叫他“李二先生”,自己晚年又自称为“仪叟”等,但是官员们更多喜欢叫他“李中堂”,那么大家知道“中堂”到底是清代的什么官职吗?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其实清代不止李鸿章一个人称“中堂”,大贪官和珅跟刘墉等人也叫和中堂、刘中堂,可见能叫“中堂”的人都非同小可在朝廷的地位不一般,同时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官衔就是内阁大学士,属于清代的正一品官职。

“中堂”这个称呼起源于唐代,当时大唐沿用隋朝的旧制“三省六部”制度,由皇帝下封三个省机构,即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其中的尚书省又下分6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户部、吏部。负责管理三个省部门的官员就成为宰相,这3个宰相一起处理朝政的工作地方名为政事堂,这个部门起初设在门下省,到了公元683年之后,唐朝开始把政事堂迁移至中书省,三位宰相开始到中书省工作,后来官员们又把中书省里的政事堂简称为中堂。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明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太过揽权,担忧给予官臣的权力太大易发事端,于是就把宰相官职废掉,连同中书省撤除,因此尚书省麾下的6个部门就成了由朱元璋亲自管理。1382年,朝廷才开始设立大学士,发展到1402年基本完善内阁制度,于是就诞生了内阁大学士。内阁这个部门一般是专门负责给皇上咨询政事所用,当初内阁大学士的职权还很低充其量是一个参谋顾问,专为皇帝解惑而已,最终决定权还是由皇帝掌握。明朝的明宣宗执政之后,内阁大学士才被慢慢器重,权力也大幅提升,其最后的实权跟当年的宰相差不多,因此内阁大学士就成了朝廷的最主要政务官员。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明朝明宣宗时期的大学士,一般把工作场所设立在内阁府,拥有决定政务的实权,工作的厅堂内,设左右中书官职,大学士位于中间办公,因此官员们也习惯称内阁大学士叫“中堂”,为了区别又在中堂前面加上该官员的姓,比如王中堂、陈中堂、李中堂等。一些清朝笔记里也曾有过对中堂称呼的描述:“翰林院里掌院学士居在两旁,内阁大学士坐在中堂,所以称阁老或者中堂”。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明朝的内阁府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1644年,清朝皇帝下旨把明朝内阁跟六部等文武官员一起工作,当中有满族官、汉官,大家一起和谐共事,形成了新的清代内阁制度。到了雍正登基第八年,雍正开始把内阁大学士册封为正一品官员,属于当时中品级别中最高权力的文科官职,其职责跟权力又等于是明朝宰相一样。然而大家需要注意,“中堂”仅是清朝官员跟大学士的一种简化称呼,而非朝廷正式任命的官职,这一点需要分清楚。

为何李鸿章被人叫作李中堂,中堂在清代是哪种官职呢?

另外,清朝的官场大部分官员都喜欢跟内阁大学士套近乎,此时由于礼仪习俗问题,大家为了显得更加亲切就称宰相为中堂。比如像清朝官员喜欢把军机大臣叫做相国,而相国在清朝廷官阶制度里也不算正式官位。所以说李鸿章之所以被叫李中堂,应该是跟他的内阁大学士官职有关,而清朝的“中堂”一般是指宰相、大学士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