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02.孙子兵法1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到底知什么?孙武提出5个因素!

大家好,“丁与卯”如期相约。

《孙子兵法》第三节“谋攻篇”,落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观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我们不禁会问,那“百战不殆”到底需要“知”什么?孙子提出“知胜”5条原则。请看下文!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释义】

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知的,只要详尽分析和考察战争指导以下5个要素,战争胜利与否的结局就不言自明了。

一是审时度势,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打,什么时候不能打,能取胜。二是掌握兵力运用规律,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用战法,能取胜。三是全军上下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能取胜。四是以有备之师对付无备之师的,能取胜。五是将帅能力强而君主不从中横加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战争指导上,既了解敌方的情况,又了解己方的情况,这样就能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的情况,只熟悉己方的情况,这样就可能胜负参半。如果既不了解敌方的情况,也不了解己方的情况,这样的话就可能危险重重,每战必败。

【解读】

前文中,孙子首先列举了国君由于“不知”,可能贻害军队的3种情况。

这一节,又提出了“知胜”的5条原则。

最后,总结出了一条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通读“谋战篇”,大海对3对辩证关系,感触尤为深刻。

01求“知”与不知

知道越多,分析越透彻,得胜希望越大。

一无所知,两眼一抹黑,毫无取胜希望。

从原文释义来看,“知胜”5条原则的本质,主要内涵包括:

一是知道进退时机。能够相机行事,攻如猛虎下山,守如泰山压顶,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二是知道用兵策略。能够灵活多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三是知道兵心士气。做到君臣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团结如铁,凝聚如钢,同仇敌忾,无坚不摧。

四是知道战前准备。做到兵力准备充分,物资储备充盈,粮草供应充足,装备器材完善,以逸待劳,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五是知道放权揽责。能够充分信任部属,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保持包容,深知战胜才是共同的终极目标,一切为打赢。

02先“知”而后求战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是正确指导战争的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彼此之情才能百战不殆,否则就会产生极其危险的后果。

这里说的就是“知”与“战”的辩证关系,先“知”透了,才去“战”,有很深刻的内在逻辑。

现代战争依旧如此,两兵对垒,侦察先行,考验“知”的多寡与隐藏的深浅。

如果不“知”,再先进的武器,哪怕是令人忌惮的“撒手锏”,也会因为没有目标,变得不如一根烧火棍。

如果不“知”,战场就会变得如同雷区,想象一下聋瞎之人,如何存活?更别提打胜仗了。

“知”之越深,越透彻,越全面,战场越能占据主动。这个时候,再去作战,就已经赢得了先机。

03先知彼后知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已经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

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主要精华之一,着重指出了解决战争胜负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内容。

仔细琢磨《孙子兵法》,先说“知彼”,后谈“知己”,彼此之间,不仅仅是排序先后的问题,其实大有文章。

一是逻辑关系使然。日常讲话的语言习惯中,我们说“彼此彼此”十分自然,但要是讲“此彼此彼”就显得别扭。

二是战场实际需要。对敌作战需要筹划,必须率先获取敌情,而后与己方情况作出对比,权衡利弊,才能拟定合理的作战方案。

三是获取难易不同。己方情况相对容易获取,平时都有信息积累,战时调用尤其方便。而敌方戒备森严、情况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承担更多风险,因此需要先啃下硬骨头。

基于以上认知,先“知彼”后“知己”,也没啥毛病。

欢迎关注@丁与卯(公众号同名),体悟生活哲理,留存时代印记。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欢迎互动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