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作者 | 洞见Allergy

主播 | 樊登读书 · 阿成

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作家摆渡人曾问他的大学教授:“什么是理想生活?”

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

“到了某个年纪你自然就会顿悟,身外之物根本没那么重要。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

高配的车子,高档的住所,风光体面的工作......

如今半生已过,我们才慢慢明白,人若是太过于追求“高配”,终会不堪重负。

适当减减配置,才能活得更从容。

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别致的“小桌子理论”:

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

桌上摆放的物品也很简单,一盏足以照亮桌面的小台灯,稿纸或者电脑,再无其他。

当他成名后,他曾尝试过给自己换一张高级书桌,胡桃木材质,宽大如单人床,只为凸显自己“一流作家”的身份。

如愿以偿的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坐在豪华的桌子面前的他,灵感全无。

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这张桌子,回到了他那简陋的小桌子上。

很赞同一句话:“你占有支配物质,也会被物质所占有支配。”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居里的父亲知道后,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

但居里夫人拒绝了:

“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丈夫对她说:“不要沙发也可以,我们再添一把椅子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

居里夫人还是不同意:“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怎么办呢?”

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任何家具了。

家里虽然空荡,但他们的内心却无比富足。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子,只有舍弃一些非必要的物件,才能做到起舞轻盈。

物质低配,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

而是找到一个最适合的生活方式,过着舒心、从容,还有盈余来享受精神生活的日子。

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灵魂。

少买一件新款的衣服,多读一本书;

少买一个高档的家具,多听一门课。

于删繁就简的生活中,修出丰盈的内心。

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人生以中年为界,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采菊悠然。

年轻时,要驾驭欲望,让它成为自己的动力;

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克制欲望,知足常乐,感受人间至味清欢。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农夫想买块地。

卖地的人对他说:

“想买地没问题,只需缴纳1000元,你用步子圈出多大的地,那块地就全部归你。”

但他有个条件:只给农夫一天的时间,如果农夫不能在最后一刻回到起点,那么他一寸土地都得不到。

农夫一听很开心,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多走一些路,这样一天下来就能圈出很大一块地了。

越想越觉得划算,农夫果断交了钱,签订合约。

第二天,农夫一早就出发上路了,一直往前赶路,片刻都不歇息,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仍没有往回赶。

一直到黄昏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得赶紧回去。

此时他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但没能及时回到起点。

最终,他一寸土地都没能得到。

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

很多时候,人生万千烦恼,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如果欲望大于能力承受范围,你就会为付出巨大的压力、焦虑的代价。

低配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放下。

放下浮躁的心,放下繁华的景,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

如此才能减轻心的负累,活得坦然自在。

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人到中年,欲望越少,心事越少,心态越好。

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

“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圈子做加法,乐衷于结交各种人脉。

等待中年以后回头看,发现能留在生命中的,也就那么几个。

这时才领悟,其实没必要再为了所谓的高级圈子挤破脑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