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唤醒“沉睡”中的经典影像

王舒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这是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他们要做的事——修复、传播红色经典影像。

“从《上甘岭》到《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红色影视作品是人们传承红色记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次播放,建国初期的一批红色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化、闪烁、丢帧等问题。电影修复工作又是一项费人力、耗时长的工作,很多经典影片因此陷入了‘沉睡’状态。”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新天”团队负责人赵磊告诉记者:正是捕捉到这一情况,来自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电影学等专业的30多名同学,组建起了这支“新天”团队。

唤醒“沉睡”中的经典影像

经过团队修复的影像资料。陕西科技大学供图

“在当代社会,‘体验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经典重放活力,吸引更多人关注,除了修复老影像,还要在拍摄手法、最终成片和视觉体验上加入更多时代元素。”经过多次讨论,团队的项目思路逐渐清晰——运用规划设计、编导、影视制作等现代化专业技术手段,通过短视频、vlog、微电影、纪录片等符合现代人传播习惯的方式,守正创新地传承文化。

说干就干!从脚下的黄土地出发,7年来,团队走过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江西等11省、76县的258个村庄,足迹遍布49处红色旧址。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历史亲历者、查阅文献资料还原历史全貌等方式,团队成员走进一个个尘封故事,再经过修复老旧影像、录制画外音补充历史背景、统一剪辑调色,最终以纪录片、短视频形式拂去历史尘埃,让这些红色故事重焕光彩。

“我是当年参加延安保卫战的解放军,那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历史,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恐怕已不清楚。你们这么做很有意义!”团队成员刘山峰至今仍清楚记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取景拍摄时一位老战士说过的话。

唤醒“沉睡”中的经典影像

团队利用暑期展开社会实践调研。陕西科技大学供图

当志愿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上高地、插上国旗的影像片段,以高清、彩色的画质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记录着延安从革命战争时期到今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影像徐徐展开;当已发白、模糊的革命烈士老照片,经过修复还原呈现……一帧帧“红色记忆”再次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而这些都是“新天”团队孜孜以求的成果。

为提高修复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新天”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智慧剪辑系统和修复引擎系统。设计系统时,是先去噪点,还是先追踪图像?追踪过程中,噪点会不会增加?色彩饱和度、色相、人物纹理的数据该如何有序组合?……经过无数次的方案设计,请教专家、调整参数、推翻重建,团队终于完成了智能系统的开发运用——黑白、模糊的片段,经过智能画面识别修复、画质提升和音乐匹配,最终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黑白到彩色的智能化修复,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

凭借自主创新技术,团队修复还原了《英雄儿女》《周恩来回延安》等一系列大众耳熟能详的老旧影片,剪辑制作了《南湖红船》《延安》等一系列纪录片、短视频,依托互联网+等数字媒体和信息化技术,对百年历史中奋斗的经典故事进行立体化传播,用青年的方式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时代活力。

2019年暑假,新天团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市吴起镇,为当地村民播放自行制作的红色纪录片。107岁高龄的杨正国老人眼泛泪花,拉着团队成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35年,这片土地曾经打响过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杨正国正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在纪录片中,老人一眼认出了自己——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以这种方式走上大荧幕,还让更多人走进了他的故事。

红色文化里蕴藏着的感人故事,通过修复、展现感染了青年,青年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正是新天团队的努力,推动着杨正国这样的无名英雄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青年深受感染和教育。

唤醒“沉睡”中的经典影像

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科技大学供图

今年5月,带着创建的“红色教育库”,新天团队来到浙江省嘉善县吴镇小学,将这些精心诠释的红色影像作为鲜活教育素材,播放给学生。“看到红旗升起来的那一刻,我们赢了!”看完影片,四年级学生杨浩仍沉浸在激动中,红色的种子在小小心灵里生根发芽。

不久前,新天团队登上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新天—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史的影像再现者”项目一举获得大赛银奖。

“下一步,新天团队将继续讲好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红色故事,并尝试将经典影像的修复技术推广、运用到更多领域,为项目的培育创造更多可能。”团队第一指导老师、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詹秦川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